創新高速冷卻與熱傳技術 臺科大曾修暘連結生醫與半導體獲吳大猷紀念獎
記者黃仁杰/台北報導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曾修暘以表面科學與兩相流體為基礎,結合微奈米先進製程技術,展開以熱傳與高速冷卻技術為核心的前瞻研究方向,致力提升散熱效率,並開發出沸騰熱傳與高速冷卻、低溫保存與微流體檢測等多項關鍵技術,獲得2025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殊榮。

隨著高科技產業對高效熱管理與冷卻技術的需求持續攀升,曾修暘團隊透過改變表面特性,抑制沸騰冷卻過程中的氣膜效應,使熱傳效率提升數倍,大幅加快降溫速率。同時,曾修暘將這項技術用在細胞保存領域中,能讓細胞在極短時間內迅速降溫,避免冰晶生成造成細胞損傷,成功達到玻璃化保存的效果,曾修暘表示,這項技術未來除了可應用於臍帶血、精子與卵子等細胞的低溫保存外,亦具備延伸至電動車及AI數據中心冷卻系統等領域的潛力。
在邁向學術卓越的同時,曾修暘也與產業保持密切合作,他已連續數年執行台積電產學合作案,聚焦先進製程的良率提升與解決熱傳問題;同時也與上銀科技等企業合作,針對高精度機械加工過程中的發熱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這些合作經驗讓他更深刻體會到前瞻研究的重要性,「學界的強項是探索與深究,業界的強項是優化與量產。」曾修暘認為,唯有透過學界的帶領與試錯,引導新技術發展方向,就能協助產業突破現況、找尋新藍海,使創新技術發揮更大的價值,由此便能形成良性循環、達到雙贏。
曾修暘目前主要教授流體力學、熱傳學與工程經濟學等課程,並參與教育部智慧製造計畫,開設微製程實習課,對教學始終充滿熱忱,且兩次獲得校內教學優良獎、一次優良輔導獎,並四度獲機械系學生票選為績優教師。同時,他也擔任機械工程系副主任,協助系務推動與行政管理工作。他認為,研究、教學與行政並非互相衝突,而是相輔相成的循環,研究讓教學更具深度,而教學與行政工作則使他更了解教育環境的需求與變化。
曾修暘說,師生關係中「教授如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學生如新手大副」,「在航向未知的海域時,有時我就像哥倫布一樣,不知道下一步是否能發現新大陸。」他強調,高等教育的核心在於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與技術的填鴨式灌輸,他也期待學生在和他一起航行的過程中,逐步累積經驗,最終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船長去發現更多的新大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