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成式AI專利數量全球居冠 這7家企業如何改變AI市場格局?
記者彭夢竺/整理報導
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國家加入這場競賽。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報告,2014年至2023年,中國生成式AI專利申請數超過3.8萬件,領先全球,是美國同期申請數的(約6276件)的6倍。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增生成式AI專利達2.7萬件,占全球新增量的61.5%,穩居世界第一。

全球生成式AI專利 中國申請數量居冠
這10年間,全球生成式AI專利總數約5.4萬件,其中有超過25%是在2023年所提交。在這當中,光是中國的專利數量占比就超過7成,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企業在全球前10大申請機構中占多數,美國則以微軟、IBM、Alphabet等為代表。
中國在生成式AI專利申請數量上不僅贏過美國,也遠超南韓、日本、印度等國家,這個差距可以看出中國在專利數量上的優勢。根據WIPO專利分析經理哈里森的說法:「生成式AI是一個蓬勃發展的領域,將會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成長。」而中國所申請的專利從自動駕駛到出版再到文件管理等,廣泛非常領域。
但是,專利數量並不能完全代表技術的質量和市場價值。WIPO總幹事鄧鴻森就表示,目前還無法判斷哪一些專利將在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在高階模型、商業化應用依舊領先
若是考量其他指標,美國在高階模型、商業化應用領域更具領先地位。根據史丹佛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的年度AI指數報告指出,2023年美國相關機構開發出61個著名的機器學習模型,遠超歐盟的21個與中國的15個。
在AI基礎模型方面,OpenAI的GPT-4、Anthropic的Claude 3、Google的Gemini和Meta的Llama等龐大模型,用途都很廣泛,且經過大量資料集訓練,美國也都處於領先地位。此外,美國在私人AI投資和AI新創公司數量方面也領先於中國,這代表著美國在AI商業化和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方面仍具有優勢。

中國科技企業近一年在生成式AI的成果
在生成式AI技術的全球競賽中,中國展現出研發能量與應用落地能力,以下整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小米、DeepSeek及字節跳動等7家企業的技術亮點,揭示各家的戰略定位與市場影響。
公司 |
代表系統 |
技術亮點 |
應用場景 |
百度 Baidu |
文心一言(ERNIE Bot)ERNIE 4.0 |
圖文聲影多模態融合
支援200+應用API |
智能客服
搜尋引擎智能問答 工業知識圖譜 |
阿里巴巴 Alibaba |
通義千問(Qwen)Qwen-1.5、Qwen-72B |
開源策略領先國內
模型精度優化快速迭代 |
阿里雲智能助手
金融客服、電商導購 程式碼與文件生成 |
騰訊 Tencent |
混元大模型(Hunyuan) |
圖文整合(類似GPT-4)
微信、騰訊文檔整合應用 |
微信助手
智慧辦公 遊戲敘事內容生成 |
華為 Huawei |
盤古大模型(Pangu) |
科學計算與工業AI生成
AI作圖與知識生成能力 |
智慧製造文本生成
醫學/交通分析報告生成 |
小米 Xiaomi |
澎湃(傳言) 小愛助手升級 |
聚焦語音、場景AI生成 (語音回應、指令生成)多終端語音對話統一模型 |
智慧家庭語音控制
車用AI助手應答生成 |
DeepSeek 深度求索 |
DeepSeek-V2(通用模型)DeepSeek-Coder(程式碼生成) |
中文與程式碼生成能力優
參與開源社群快速升級 |
AI程式開發助手(IDE插件)
技術文檔生成 |
字節跳動 ByteDance |
豆包大模型(Doubao)+ AIGC創作系統(剪映AI、抖音智能推薦) |
語音、圖片、影片生成
多模態內容創作平台整合 |
抖音短影音生成推薦
教育對話AI與配音 |
整體而言,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傾向「應用導向」的快速迭代,這種模式在應用落地與專利數量上取得顯著成效,但對開源模型訓練的數據溯源仍缺乏技術監管手段。目前中國與美國已形成AI領域兩極並立的格局,中國的AI競賽正加速全球AI市場的技術創新、產業融合與規則重塑,並與美國共同主導未來AI產業格局。
瀏覽 16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