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先進製程18A外部訂單不多 原因出在良率還有待改善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英特爾(Intel)近年來積極推動先進製程轉型,尤其是18A製程,期望重振英特爾的全球半導體領導地位,然有媒體指出,近期英特爾新製程晶片接單情況不如預期,面臨多重挑戰,也影響公司財務表現。

英特爾(Intel)在新一代製程18A與14A技術上被發現良率不佳的問題,影響外部接單狀況。圖片來源:AI生成

更多新聞:

鴻海、印度HCL集團合資半導體廠獲批准 總成本131億
聯發科全新天璣9400e 打造行動遊戲、AI與通訊的全方位體驗
AI需求強勁、上市櫃去年營業利益增3成 台積電破兆居製造業之冠

原定18A製程先用在自家產品 進到量產還要一段時間

有報導指出,半導體開發商博通Broadcom在測試過程中發現,英特爾的18A製程未能通過標準,認為英特爾的新製程尚未準備好進行大規模生產;另外根據TrendForce報導,英特爾原定於2025年大規模量產的18A製程,目前傳出良率低於10%,難以進到量產階段。

CFO David Zinsner在近期投資人會議上親自滅火,表示英特爾對18A的預期本就以內部需求為主,如即將上市的Panther Lake處理器,外部接單僅為補充,但也代表英特爾短期內難以吸引大量外部晶片設計公司下單,無法像台積電一樣依賴多元客戶分散風險。

除了製程技術問題外,4月時英特爾表示其AI PC處理器的銷售遠低於預期,2023年英特爾代工部門虧損達70億美元,營收也從前一年的274億美元降至189億美元,新任CEO及CFO正推動組織重整,重新定調產品策略,但短期內仍難以逆轉困境,新目標是要讓晶圓代工部門在2027年達到收支平衡。

在台積電、三星等競爭對手持續擴大先進製程市占的情況下,英特爾若無法快速提升良率、吸引外部訂單,將難以實現「2030年前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的目標,目前英特爾也將部份希望寄託在下一代14A製程中,期望再次接到外部大量訂單。

外國媒體普遍認為,英特爾新製程晶片接單不佳,核心問題在於技術良率未達標、產能利用率低,短期內,英特爾的新製程將用於自家產品,但外部接單仍需等待技術成熟才會開始量產,不過未來幾年,英特爾若能突破技術瓶頸,仍有機會重返先進製程競爭中。

瀏覽 373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