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科技小聚】從雜亂到有序!劉弘祥傳授Notion高效資料處理心法 打造數位知識庫

記者林育如/台北報導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數以萬計的資訊,該如何整理成有用的資訊,15日科技線上小聚請座邀請到劉弘祥老師,來談《Notion知識管理入門三部曲》打造個人數位知識庫:Notion知識管理之系統化整理:從雜亂到有序,資訊整理的關鍵技巧。

資料整理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蒐集(CAPTURE)、整理(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C、O、D、E之四個步驟。(圖/翻攝科技小聚上課畫面)

在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資料整理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蒐集(CAPTURE)、整理(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C、O、D、E之四個步驟的核心在於將雜亂無章的資料,轉化為有系統、有價值的知識,進而提升我們處理資訊的能力和效率。

知識處理五大挑戰:「有」卻「用不上」問題所在

劉弘祥表示,許多人會問,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何擁有知識和資料卻無法有效運用?以下是幾個常見的原因:

《現象一:零散碎片化》

資訊分散在各個地方,無法形成完整的系統化知識架構,像拼圖一樣,缺乏整合就無法成型。資訊的整合是當前最大的挑戰之一。

碎片化會導致:

檢索困難(無法迅速找到需要的資料)
效率低下(花費大量時間搜尋文件)
重複工作(同一文件在不同平台更新,難以同步)

《現象二:缺乏脈絡》

回顧過去資料時,常常只能看到單一數字,無法理解結果的背景。資料孤立時,對事件的全面了解會有所損害,脈絡的保留對延續智慧至關重要。

缺乏脈絡會影響:

知識價值下降(難以理解決策的背景)
難以應用(重建脈絡需要額外努力)
誤解風險(上下文缺失,導致錯誤應用)

《現象三:淺層理解陷阱(全部都是重點=沒有重點)》

紀錄資訊卻不進行提煉,會使後續使用時需要更多時間來重新理解。

影響:

只紀錄不提煉,資訊價值低
過度累積,無法快速檢索
缺乏深度加工,知識難以轉化

《現象四:動態變化》

資訊不斷更新變化,現在的資訊不一定能滿足當前需求。

《現象五:遺忘/缺乏複習》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的記憶會衰退,一天後約有66%的資訊會被遺忘。

Notion知識管理之系統化整理:從雜亂到有序,資訊整理的關鍵技巧。(圖/翻攝科技小聚上課畫面)

知識管理四大原則

劉弘祥建議,在處理專案過程中,可以透過標記、資料夾等方式來幫助快速查找資料,提升整理與檢索效率。

一、系統化思考

o      建立層次分明的知識架構

o      清晰標記與分類

o      系統性更新與維護

二、脈絡化原則與情境化運用

保留知識背景與脈絡,讓不同時間點的資料都能更容易理解。

三、槓桿80/20法則

80%的成果來自20%的努力。

四、持續迭代

知識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必須根據情況、需求和時間調整,定期回顧和調整是必要的。

《實作小TIPS》

心法 – 「分解」:知識管理

一把筷子太難折,但若把它拆成一根根的,卻能輕鬆折斷。這樣的「分解」策略有助於減少一次性進入大腦的資訊量,避免過度負荷。

步驟實作:選擇一篇長文,依序進行以下操作:

拆解不同區塊

o   按下 ENTER 來拆解區塊。

o   若想保留在同一區塊內,可以使用 SHIFT + ENTER。

練習:

o   將一篇長文拆解成多個區塊,每個區塊可以進行個別操作。

區塊好處:

o   在 Notion 中,區塊是儲存的基本單位,可以靈活進行排版、移動,或使用顏色來標註。

使用功能:

o     折疊列表:

區塊可以設定為折疊列表(點擊打開或關閉),對於大主題層級的區塊,也可以進行折疊處理,保持清潔整潔的界面。

o      顏色標註:

針對區塊或文字加上顏色標註,提升視覺層次。

o      評論功能:

選取一段文字後使用「評論」功能,可以在區塊中產生一個對話串,讓不同地點或不同人的協作更加流暢。

o      設置目錄:

使用指令 /toc 來生成目錄,讓頁面更具可讀性,尤其是在長文中,可以快速跳轉到需要的內容。

適用場景:例可用於會議紀錄

o      步驟 1:

使用 Notion 的「新按鈕」功能來添加標題、內文、圖片等資料。圖片和 GIF 圖庫也可以輕鬆穿插進去,增強內容表現。

o      步驟 2:

在做會議紀錄時,可以分別記錄每位發言人的內容,並標註討論議程與決議結果。若有重複的議程內容,可以使用複製功能。也可以將新的議程放置在「新增議程」的按鈕中,這樣便於每次點擊後出現新的議程項目。

這些技巧將幫助您高效管理和整理資訊,讓工作更加有條理、清晰,並減少過多的信息負擔。

四大策略實踐

一、分解

將大範圍的資訊進行細部分解。把龐大、模糊的內容細化成更易處理的小單元,這樣可以減少資訊過載,並讓每個部分的處理變得更加高效。

二、聚集:主題式知識熔爐

將相似或相關的資訊聚集在一起,進行整理。

例如,可以通過表格、時間軸等方式將資料整理成組,這樣不僅能減少分散查找的困難,還能幫助理清主題的脈絡。

三、關聯:構建知識再利用

讓某一區塊的內容不僅限於原本的存放位置,也能在其他文檔中重複利用。

這樣的關聯讓資料和知識能夠跨越不同場景使用,也便於對重點進行整理,並隨時回溯到當初的脈絡。

四、復盤:知識的動態演化

o      持續回顧與優化

o      反思過程與改進方法

o      動態更新與實踐應用

知識管理並非一成不變,它是一個動態過程。復盤不僅能夠讓我們回顧和優化過去的學習過程,還能不斷根據實際應用進行更新,實現知識的持續進化。

劉弘祥強調,在知識整理的過程中,不要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從初步整理開始,並持續進行「動態優化」。通過從現象診斷到實作操作的過程,隨時檢討與改進。學會有效地處理和連結知識,才能真正運用知識,提高管理效率。

瀏覽 102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