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限制華為、中芯出口 科技國安戰升級|專家論點【劉佩真】

作者:劉佩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

基於國家安全和防止高科技技術擴散的考量,先前經濟部貿易署召開跨部會實體清單審查會議,基於防止武器擴散和其他國安考量,發布新增包括俄羅斯、巴基斯坦、伊朗、緬甸、中國涉及武擴活動等601個實體,亦包括華為中芯國際等陸資企業,此舉突顯台灣積極與美國合作,以圍堵針對中國的科技限制的任何漏洞,也是台灣首次動用這份黑名單來制裁主要的中國企業,此舉借鑒美國長期以來限制先進技術流向中國的做法;而受到影響的台灣廠商,若要出口貨品給列入清單的實體,必須事先取得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核發的輸出許可證,這將促使相關企業重新評估對中國的業務佈局,並可能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與分化。

中國晶片半導體 207645745 fb link normal none

事實上,經濟部貿易署將華為和中芯國際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決定,背後的意涵將包括強化出口管制,避免技術外流、配合國際制裁趨勢、應對技術竊取與人才挖角、產業供應鏈調整等。主要係因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台積電等廠商掌握先進製程技術,而將華為和中芯國際列入管制清單,更可防止台灣的關鍵技術被用於軍事用途或助長中國在敏感科技領域的發展,代表台灣與友盟國家(如美國)在科技出口管制上的協調與立場;況且美國已對華為和中芯國際實施嚴格的出口管制,台灣此舉被視為與國際主流趨勢保持一致,以避免成為規避制裁的漏洞,顯然台灣領先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將這兩家公司列入黑名單,也確認台灣的行動顯示其在關鍵科技領域維護國安的決心。

對於台灣半導體廠來說,我國配合國際戰略對華為、中芯等科技巨頭啟動出口管制,反映在地政策已與美日等盟國接軌,也強化自身對科技產品軍民兩用風險的控管;短期內可能波及台廠與中國被我國列入出口實體清單有關的台廠,包括聯發科、聯詠、瑞鼎、穩懋、日月光投控、力旺、M31、環球晶、合晶、崇越與家登等,不過影響程度較為有限,畢竟此段時間的美中科技戰、川普2.0下美國對中國科技管制加強下,台廠已陸續加重於中國以外市場的經營,出貨給予對岸廠商的比重持續下滑中;甚至中長期,由於中國本土供應鏈的發展,一些台廠早已開始調整業務策略,加上其他國際客戶的需求,預期中長期影響將會被消化。

整體而言,經濟部貿易署將華為和中芯國際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是台灣在評估當前複雜的地緣政治和科技競爭格局後,基於國家安全和防擴散考量所做出的戰略性決策,此為台灣強化自身科技優勢和防止技術外流的重要一步,也展現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重組中的立場。另一方面,台灣先前也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主要是期望對外說明台灣憑藉在半導體製造服務的專業優勢,透過與民主國家建立多邊合作機制,一方面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另一方面也回應美國對供應鏈安全的疑慮。

此倡議強調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布局時,必須同時維護本土產業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並透過與美國等民主夥伴國家的策略合作,確保供應鏈的安全與韌性。我方府應是期望透過與限制中方的管制動作,同時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來表達台灣站在與美方聯盟的供應鏈陣營之態度。

瀏覽 235 次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