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衛星高軌「合體」 再利用太空技術領先美國
記者林育如/編譯
中國兩顆衛星近日在距離地球約兩萬英里(約3.2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成功會合,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是人類首次在高軌道進行軌道加注燃料的嘗試。根據《Ars Technica》報導,這兩顆衛星分別是2021年發射的實踐二十一號(SJ-21)和今年一月發射的實踐二十五號(SJ-25)。多個民間衛星追蹤組織根據公開影像發現,兩衛星先是靠近,隨後變成一個無法分辨的整體,顯示它們可能已完成對接。

中國官方雖未公布近期兩衛星的具體任務,但過去曾透露SJ-25的設計目標是驗證衛星燃料補給與壽命延長技術,而SJ-21曾在2021年對接一顆退役的北斗導航衛星,將其拖離至更高軌道進行處置,當時被中國官方描述為太空垃圾減緩技術的測試。
這類技術具備雙重用途,既有民用也有軍事潛力。地球同步軌道的對接能力,可能意味中國具備接近、捕獲甚至癱瘓他國衛星的能力。美國太空軍同樣對軌道加注燃料技術抱有興趣,視其為延長軍事衛星壽命的重要手段,並已與私企Astroscale簽訂協議,計畫於明年進行首次美軍衛星軌道加注。
中國此次兩衛星長時間合體飛行,令美國高度關注。美國太空軍的GSSAP(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巡察計畫)衛星已靠近SJ-21與SJ-25進行監視。退役太空軍中將約翰·肖(John Shaw)表示,過去GSSAP衛星因燃料有限和衛星壽命限制,無法全面執行任務,隨著對手技術提升,GSSAP的挑戰將更大。
地球同步軌道因能保持與地球自轉同步,成為軍事和商業衛星重要的部署區域。該軌道高度約3.58萬公里,適合進行戰略通訊和導彈預警。然而,地面反衛星武器難以有效打擊該高度目標,未來太空中部署的武器平台或將成為主流。
延伸閱讀:
哈伯、韋伯望遠鏡聯手曝光「雙面星團」 揭開恆星誕生秘辛
ChatGPT展現太空船駕駛潛力 人工智慧助力太空探索
宇宙新發現:暗物質或造就暗矮星 挑戰天文學認知
美國北方格魯曼公司於2019年和2020年發射的任務延長車(Mission Extension Vehicles)曾在地球同步軌道成功對接老舊商業衛星,延長其使用壽命,但這些飛行器無法實現燃料轉移。中國此次的SJ-21與SJ-25疑似完成燃料補給,標誌著技術更進一步。
根據美國太空司令部商業運營部門的資料,兩衛星於7月2日「合體」並持續保持聯合狀態超過五天。公開影像顯示,6月30日SJ-25接近SJ-21,6月13日與6月30日兩度短暫靠近但未成功對接,可能是試驗或躲避美軍衛星監視的動作。
分析人士指出,SJ-21過去兩年頻繁機動,完成捕獲北斗衛星任務後幾乎停止移動,推測是燃料耗盡。SJ-25作為「燃料罐」的角色與SJ-21的行動高度吻合,顯示此次任務更可能是軍事性質的反衛星能力展示,而非單純太空垃圾清理。
除非中國官方公開說明,外界無法確定加注燃料是否成功。兩衛星分離後,若SJ-21展現出顯著機動能力,將成為燃料補給成功的有力證據,並意味中國在太空軍事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
資料來源:Ars Technica
瀏覽 20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