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中半導體圍堵策略是否出現邊際效應遞減?|專家論點【劉佩真】
作者:劉佩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
從川普擔任美國總統第一任期開始,即從美中貿易戰延伸至美中科技戰,且又以半導體為重,第二任期川普2.0打擊力道也未鬆懈,不過後續隨著中國在半導體業甚至AI領域、新興科技範疇均有所斬獲,特別是在AI模型、量子計算、稀土等領域展現出突破美國禁令的能力,這使得美國的科技圍堵戰的有效性面臨考驗;畢竟即使美國限制了對中國的直接技術輸出,但技術的全球流動性仍可能導致某些技術透過第三方國家或企業間接流入中國,增加圍堵的難度;或是一些企業為了規避風險,恐會尋求多元化的生產基地或供應商,長期上也許會削弱單一國家實施禁運的有效性;甚至美國無限期地對中國維持高強度的科技圍堵策略,其效益與投入之間的平衡點將受到質疑。

舉例來說,在AI模型方面,儘管中國面臨美方對於輸中高階AI晶片的限制,然而對岸仍透過優化演算法、發展替代晶片設計以及龐大的數據資源和人才庫,取得顯著的進展,如DeepSeek的橫空出世;甚或是Nvidia相當在意華為在AI晶片的發展,例如昇騰910C,此為目前華為較高階的AI處理器,據報導其推理性能已達Nvidia H100約60%,而昇騰910D是華為正在開發的新型AI處理器,據傳將採用四裸晶片的先進封裝技術,性能目標是超越Nvidia的H100,至於昇騰920據傳是昇騰910C的繼任者,預計將於2025年下半年發布並量產,可望與Nvidia H20晶片競爭。
此外,儘管美國實施了嚴格的出口管制,中國在某些半導體技術領域,特別是在成熟製程和特定應用晶片方面,展現出加速自主研發和生產的能力,如華為在智慧型手機中搭載的晶片,雖然性能與最先進技術仍有差距,但已證明中國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限制,顯然美方的層層管制及封鎖,反而刺激中國內部對技術自給自足的投入。至於稀土,中國在開採和加工方面的主導地位使其具有巨大的影響力,美國難以在短期內完全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整體而言,儘管中國的半導體業乃至於AI或科技領域進展顯示美國的科技圍堵策略在部分領域恐面臨邊際效益遞減,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完全失效,也就是禁令無疑延緩中國在某些尖端技術上的發展,並迫使他們將資源投入到原本可能不會優先考慮的領域。
從長遠來看,若中國能持續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並建立起更為獨立自主的供應鏈,那麼美國單邊圍堵策略的有效性將會持續下降,不過此部分仍有相當的難度,例如中國在先進晶片製造7奈米以下要追趕台積電,仍面臨巨大挑戰,主要是因為技術的複雜性和既有的智慧財產權壁壘,即使中國實現更高程度的自給自足,但要在高階晶片市場獲得顯著的全球市佔率,不僅需要技術實力,還需要建立信任、確保品質和穩固的供應鏈,顯然對於中國來說,未來的競爭將更像是一場持久的技術馬拉松,而非短期的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