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以太幣雙雙狂飆!HOYA BIT:降息預期與ETF資金雙引擎成關鍵
記者孫敬/台北報導
比特幣在今(14)日一舉衝破 124,457 美元歷史新高,年初以來飆升超過 32%,市值突破 2.45 兆美元,正式擠下 Google 躍居全球市值第 5 大資產;以太幣則超越 MasterCard,位居全球市值第 22 大資產。此外,金價、美股同步齊漲,市場情緒沸騰,加密貨幣市場總市值更是首次突破 4.18 兆美元,引爆投資人熱情。
以太幣也火力全開,最高觸及 4,784 美元,距離 2021 年 11 月的巔峰僅差 2% 之遙。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 HOYA BIT 創辦人彭云嫻分析,比特幣現在穩坐數位黃金的基石、以太幣成為鏈上經濟的骨架,它們不再只是交易標的,而是新金融體系的兩根支柱。

比特幣狂飆!CPI數據推升降息預期,川普政府貨幣政策添柴火
彭云嫻分析此次比特幣新高原因,自美國 7 月 CPI 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公布後,整體通膨與上月持平、核心通膨略高於預期,但整體數據低於市場原先的悲觀預估,立即推升市場對 9 月降息的信心。根據 CME FedWatch 工具,降息機率從公布前的 86% 直接躍升至 100%。川普政府隨後加碼施壓,透過任命主張大幅寬鬆與美元貶值的經濟顧問 Stephen Miran 進入決策層,替貨幣政策「提前佈局」,確保鴿派在 9 月會議上占優勢。
對比特幣而言,這是兩大利多的疊加,降息意味著持有零收益資產的機會成本下降,而制度層的激進派佈局則確保了長期資金進場的政策穩定性,加上 401(k) 退休金開放投資比特幣,長線需求曲線被整體外移。
以太幣則在政策面之外,獲得了資金面的爆發力。美國現貨 ETH ETF 單日淨流入超過 7 萬枚 ETH,資金流入規模為比特幣的 8 倍以上,且貝萊德、富達、灰度等機構同時出現五位數淨流入;龍頭幣股 BMNR、SBET 持續 ATM 增持,甚至出現市價溢價的情況。這種「主動買入」的資金動能,讓 ETH 走勢與 BTC 脫鉤,不再只是被動跟漲,而是憑藉自身的 ETF 需求與機構建倉節奏創造獨立行情。
雙核心資產再定位,比特幣為儲備資產、以太幣成應用結算層
以太幣漲勢猛烈,距離突破新高僅差一步之遙,近期市場數據顯示,以太幣漲勢已脫離比特幣的影子,進入由自身敘事驅動的新階段。美國以太幣現貨 ETF 單日淨流入高達 7 萬枚 ETH,資金規模為比特幣的八倍以上,背後推手包括貝萊德、富達、灰度等全球資管巨頭,以及龍頭幣股 BMNR、SBET 的持續增持,即便市價溢價也未抑制買盤熱度。
彭云嫻指出,「比特幣是反映『稀缺性』與『儲值性』;以太幣則是靠資金主動湧入推上去,代表『應用層』與『成長性』的再定價。當一種資產的驅動力來自供給約束,另一種來自需求擴張,兩者的價格循環就不再同步,而是形成可以互補的雙核心。」這種脫鉤代表資本市場正重新定位加密資產功能:比特幣被制度化為「全球戰略儲備資產」,以太幣則成為「數位經濟的結算與計算層」,為長期資產配置帶來前所未有的分散化機會。
國際機構亦普遍看多後市。IG 市場分析師 Tony Sycamore 預估,比特幣若站穩 125,000 美元,有望挑戰 150,000 美元;Fundstrat 創辦人 Tom Lee 預計,以太幣年底有望突破 6,000 美元;Bitwise 首席投資官 Matt Hougan 則指出,波動率下降將推動機構提高加密資產配置比例,資金流入可能遠超市場當前定價。渣打銀行最新報告更直接預測,比特幣在 2025 年底可能觸及 20 萬美元,以太幣則有望站上 8,000 美元,反映傳統金融對雙主流資產的長線信心。
高點還能買?彭云嫻:雙核心脫鉤正是幣圈分散配置良機
幣價高漲,是否還適合進場?彭云嫻認為,投資不只是「股、債、幣」之間需要分散風險,加密貨幣本身也必須做分散配置。比特幣是「數位黃金」,價值儲存與抗通膨的角色日益鞏固;以太幣則是鏈上應用與生態發展的基礎層,受益於 ETF 資金與機構持續加倉,成長彈性更大。
這種「供給約束」與「需求擴張」的雙核心格局,讓兩者的價格循環逐漸脫鉤,反而創造了同時持有的價值。她建議,投資人可視自身資金能力與風險承受度,採取「定期定額」(Dollar-Cost Averaging, DCA)的方式固定買進主流幣種,不論市場價格高低,固定時間投入固定金額,既能分散進場時點的風險,也能攤平持有成本。不過,彭云嫻同時提醒,加密貨幣屬於高波動性資產,投資前務必謹慎評估、量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