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或能生成暗能量?科學家提出大膽假說

記者林育如/編譯

近期,一項大膽的新研究提出了令人驚訝的假說:黑洞可能將死亡恆星的物質轉化為暗能量,這種神秘力量正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關鍵。科學家將這個理論稱為「宇宙耦合黑洞(Cosmologically Coupled Black Hole, CCBH)」假說,認為當恆星核心坍塌形成黑洞時,實際上也是物質向暗能量轉化的過程。

3 17
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黑洞或許能將死亡恆星的物質轉化為暗能量。(圖/AI生成)

這一想法的靈感來自暗能量光譜儀(DESI)的最新觀測結果。DESI數據顯示,暗能量的強度可能隨時間而改變,這與現行宇宙標準模型(Λ冷暗物質模型,LCDM)假設的暗能量恆定相悖。研究者指出,這意味著宇宙中加速膨脹的背後,可能存在尚未理解的物理機制。

CCBH假說提出,黑洞作為暗能量微滴的形成過程,能解釋宇宙膨脹速度(哈勃常數)隨時間變化的現象。同時,這一過程可能與恆星的誕生率相關——當宇宙膨脹和冷卻至能夠形成恆星後,恆星逐漸死亡,黑洞和暗能量的數量也隨之增加。DESI的觀測顯示,暗能量變化的趨勢與哈勃太空望遠鏡(HST)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觀測到的恆星形成率相符,這為假說提供了支持。

此外,CCBH假說還可能解決長期困擾物理學家的中微子質量問題。中微子是極輕且不帶電的粒子,每秒有數百兆個穿過人體卻不被察覺。過去模型曾出現計算中微子質量為負值的結果,這在物理上被認為不可能。而在CCBH假說中,死亡恆星物質被轉化為暗能量,重子物質減少,使得中微子質量計算得以為正值,與地面實驗結果相符。

延伸閱讀:
矮行星穀神星曾有古老「微生物食物庫」?Dawn任務新發現曝光
月球神秘滑坡現身端倪 研究指或源自提科隕石坑衝擊
NASA指出外星智慧或能接收地球訊號 火星排列時最容易被捕捉
9月21日太陽將現「月亮咬痕」!南半球迎來春分日偏食

研究團隊強調,雖然這一假說概念非傳統,仍需更多觀測與分析來驗證,但DESI的數據證明,非傳統理論也能被科學檢驗。DESI合作團隊成員、負責設計5000個機器人光纖的Gregory Tarlé表示:「多年研究後,能看到這樣令人振奮的結果,真的非常棒。」

這項研究已於8月21日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為探索宇宙加速膨脹和暗能量的來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為黑洞的物理特性提出了全新視角。

資料來源:Physical Review Letters 、Space.com 、desi.lbl.gov 、Durham University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