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是押錯寶!輝達在中國市場的困境 為何H20晶片銷售數字為零?

記者彭夢竺/編譯

輝達(Nvidia)最新一季的財報再次展現其在晶片市場的強大實力,營收達到46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6%,淨利潤則為264億美元。對於下一季的財測,輝達預估將達540億美元,大致符合市場預期。然而,其中一個顯著的缺漏卻引發外界關注,那就是財報中並未公布任何針對中國市場的H20晶片銷售收入。

輝達NVIDIA 166775280 fb link normal none 2

根據國際貿易與國家安全專家德瓦德里克.麥克尼爾(Dewardric McNeal)的分析,這個缺漏傳達了一個強烈的訊息:這家美國最有價值的半導體公司,正在努力維持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而與此同時,中國本土的晶片巨頭寒武紀科技(Cambricon Technologies)正迅速崛起。

執著於中國市場 輝達的困境與押錯寶

根據外媒《CNBC》報導,儘管輝達因為美國的出口管制而面臨重重阻礙,但其業務基本面和晶片性能依然強勁,特別是其針對美國及其盟友數據中心推出的全新Blackwell Ultra平台,正以驚人的速度滿足市場需求。專家認為,輝達即使沒有中國市場也能引領全球AI時代。然而,輝達似乎並未從中汲取自信,反而選擇繼續向中國靠攏,開發比H20更強大,但仍精確規避美國出口限制的「B30A」晶片。

這種做法被視為錯誤的訊號。這不僅強化了外界的印象——輝達似乎無法放棄其「中國夢」——也忽略了中國官方推動「科技自主化」的明確路線。這讓人回想起中國過去對待外國企業的慣用手法:在本土企業尚未成熟時容忍外國競爭者,一旦國產替代品準備就緒,便會逐步將其取代。如今,中國監管機構已開始要求阿里巴巴、清華深思(DeepSeek)、字節跳動等企業解釋,為何仍要採購輝達產品,而非選擇國產晶片。購買外國硬體,正逐漸成為一種政治負擔。

寒武紀科技崛起 中國「國產替代」風潮

在這種背景下,被視為「中國版輝達」的寒武紀科技應運而生。在短短2年內,其股價暴漲近10倍,成為市場寵兒,也是北京推動技術自力更生的又一顯著標誌。投資者的狂熱,不僅僅是追逐利潤,更是在押注中國政府「扶持國產」的策略將再次奏效。

寒武紀今年的盈利轉正更為這股熱潮火上加油。其下一代Siyuan 690處理器雖仍在開發中,但分析師預測其性能有望逼近輝達的H100晶片,並很可能超越受限的H20晶片。

寒武紀受追捧的背後,更多是源於民族自豪感和國產動能的敘事,而非單純的技術效能。中國的開發商,如清華深思,已公開表示其最新的模型將針對「即將發布的國產晶片」進行優化。這正在建立一個有利於寒武紀的生態系統,其產品被視為國家進步的象徵。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紀自2022年以來就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因此,其股價的每一次上漲,每一點技術進步,在中國內部都被解讀為對華府的「反抗」。

政治凌駕技術 為何輝達H20晶片賣不動?

輝達在財報會議上承認,第二季H20晶片在中國的銷量為零,並預計第三季也將如此,原因在於「地緣政治問題」。這傳達了一個明確的訊息:中國對輝達的拒絕是出於政治考量,而非技術層面。

這與拜登政府過去的對中國晶片策略不無關係。例如,美國前商務部長路特尼克(Howard Lutnick)曾公開表示,美國的策略是賣給中國「非最好的、非第二好的、甚至非第三好的…只賣足夠讓(中國)上癮的晶片」。

這番言論被中國的安全機構、官僚體系和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對手大肆利用,宣稱依賴輝達既不安全又是一種恥辱。這促使中國企業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必須轉而採購國產產品。

在中國,「好用」的國產技術足以讓北京擺脫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並鞏固其技術自主化的目標。這使得輝達試圖同時取悅北京和華府的努力陷入兩難:最終既無法滿足美國政府的出口限制,也未能保住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資料來源:CNBC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