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紅供應鏈挑戰高?石黑浩看人形機器人十年變革與台灣機會
記者孫敬/台北報導
被譽為「日本人形機器人之父」的日本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Hiroshi Ishiguro),9日現身「SEMICON Taiwan 2025 國際半導體展」發表機器人專題演講,並於活動媒體聯訪時表示,中國因積極投資人型機器人開發,累積的低成本優勢已能橫跨多個產業應用,且近年來在技術上已迅速追趕日本、台灣。石黑浩更坦言台日若要堅持「非紅供應鏈」,在成本、技術沒有競爭優勢下發展人型機器人幾乎為不可能。
即使人型使機器人在產業端崛起,石黑浩觀察目前「對人服務」的機器人市場規模仍非常小,預期市場需求不會立即爆發,可能需要大約10年時間,而這次來半導體展,也是為了考察台灣對「虛擬分身擬真技術應用」的市場接受度。
延伸閱讀:3DIC先進封裝製造聯盟成立!台積電、日月光談在地化與協同作戰

人形機器人成為台灣開拓市場與關鍵技術角色
「在需要與人互動的環境中,人型設計無疑是最佳方案,但這不代表所有機器人應用都必須是人型。」石黑浩教授指出,機器人的根本目的在於解決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但人形機器人要達到人類精巧的動作,例如手部的細膩度與感官感知能力,仍是當前的努力方向。
雖然人型機器人的市場成長緩慢,但現今全球大量資金正前仆後繼地湧入人形機器人領域,反觀美國市場還較為冷淡,主要投資者多為財報表現優異的大公司。「這種現象如同當年中國投資電動車一般,市場普遍認為有巨大潛力,因此吸引各方積極投入。」談到美國指標機器人業者,石黑浩分析輝達藉由高運算晶片主導機器人大腦,其技術仍然非常關鍵;特斯拉的人型機器人則聚焦工廠端,該領域又強調精密和精準度,對產業來說有一定的進入門檻。
在探討台日兩地的人型機器人發展基礎時,石黑浩提到,人型機器人未來將在有溫度的人本服務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這些服務可能涵蓋在商場提供諮詢導覽,甚至延伸至心理諮商等領域。雖然台灣在人型機器人領域沒有優勢,但石黑浩認為在智慧型手機零件和半導體產業方面,台灣卻擁有不可或缺的影響力,特別是感測器技術。
石黑浩的「分身」策略,如何為服務型機器人加值?
回顧25年前,日本本田技研工業(Honda)開發的「ASIMO」人形機器人作業系統、索尼(SONY)人形機器人的失敗案例,主要原因是因為市場的需求還不明朗。石黑浩點出現在的日本跟當年不同的點在於AI,「AI帶起了機器人的多個可能性,讓它越來越聰明。」
石黑浩以自己創立的人形機器人分身「Geminoid」為例,2021年成立了Avita新創,成功取得日本內閣府5年射月型研發計畫,目前正將其研發的CG Avatar虛擬分身軟體,從既有的長照和缺工議題轉移至機器人領域。石黑浩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人認識到CG Avatar的便利性,將與現有服務整合,能顯著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例如台灣的送餐機器人若結合分身,將不僅限於送餐功能,還能提供點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