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直擊「原行星AB Aurigae b」 揭示巨行星誕生祕密
記者林育如/編譯
天文學家近期捕捉到一顆仍在誕生中的原行星,為行星形成研究提供突破性線索。這顆名為 AB Aurigae b 的原行星,質量約為木星四倍,距離母恆星達93天文單位,約為太陽與海王星距離的三倍。與已在原行星盤中開出空隙的其他年輕行星不同,AB Aurigae b 仍深埋在濃密的氣體與塵埃之中,讓科學家得以直接觀測行星「成長」的過程。

由日本天體生物學中心主導的國際團隊,利用智利歐洲南方天文台 超大望遠鏡(VLT)MUSE 光譜儀,偵測到來自 AB Aurigae b 的氫α輻射。這股訊號來自高溫氣體快速流入行星,證明質量吸積正在進行。研究人員指出,這是目前僅有的第二個以氫α光確認的原行星,更是首次在行星上清楚看到「反 P Cygni 輪廓」特徵。
所謂「反 P Cygni 輪廓」是一種特殊光譜型態,顯示氣體正內落而非被拋出。觀測數據顯示,部分氫光譜線呈現藍移,顯示物質以每秒約100公里速度朝向觀測者;另一部分則紅移,代表物質以每秒約75公里遠離,兩者共同構成典型訊號,直接揭示 AB Aurigae b 正大量吸收物質。這種現象過去僅出現在快速吸積的年輕恆星,如今首次於原行星被捕捉。
這一觀測結果同時挑戰了傳統行星形成模式。太陽系中的木星、土星被認為是透過核心吸積逐步生成,但 AB Aurigae b 距母恆星極遠,更可能源自盤中高密度區域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坍縮。研究人員認為,年齡僅約200萬年的 AB Aurigae b,是理解巨行星誕生方式的重要案例。
延伸閱讀:
NASA揭「失蹤矽」之謎 古老棕矮星曝氣態行星大氣關鍵線索
人類太空任務大革命!智能超級仿生太空人引領火星探索未來
微隕石揭密!千萬年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竟低於現代 顛覆氣候認知
SpaceX將於9月23日發射NASA IMAP探測器 首度繪製太陽圈邊界地圖
科學家比喻,AB Aurigae b 的行星周圍盤就像一條「輸送帶」,將外圍原行星盤的物質源源不絕送進行星內部,支撐其持續成長。此次發現不僅讓人類得以窺見氣體巨行星最初的誕生歷程,也為行星形成理論帶來新的思考方向。
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追蹤 AB Aurigae b,釐清所觀測的氫輻射究竟有多少來自行星本身,又有多少源自周邊圓盤的再處理光,並計畫探索其他年輕恆星是否存在類似訊號。科學界期待,這將有助於拼湊出行星如何從混沌的塵埃與氣體中誕生的完整藍圖。
資料來源:Universe Today、Knowridge、Ph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