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空爆引發火災與氣候冷化 克洛維斯文化受重創
記者林育如/編譯
地球每天承受大量宇宙塵埃侵襲,絕大多數是微小的微隕石在大氣中燃燒殆盡,但偶爾也會有較大型天體撞擊地球,造成重大影響。近期新研究發現,一場爆炸彗星碎片的空中爆炸(airburst)可能引發約1萬2千年前的末次冰期寒冷事件「年輕乾旱期」(Younger Dryas),並導致北美巨型動物大規模滅絕以及克洛維斯文化的消失。

該研究刊登於《PLOS One》期刊,第一作者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地球科學名譽教授詹姆斯·肯尼特(James Kennett)。研究團隊在北美三個經典克洛維斯文化遺址——亞利桑那州的莫瑞斯普林斯(Murray Springs)、新墨西哥州的布萊克沃特德羅(Blackwater Draw)及加州的阿靈頓峽谷(Arlington Canyon)發現受強烈衝擊形成的「震碎石英」。
震碎石英是因極高壓力與高溫造成的砂粒變形,過去多見於核試驗場及撞擊坑內。研究指出,當彗星空中爆炸的碎片以極高速度撞擊地表時,能產生足以震碎石英並注入熔融二氧化矽的衝擊波痕跡。
研究團隊利用電子顯微鏡等十種分析方法,確認該震碎石英內含有熔融玻璃裂縫,與核爆及撞擊坑中發現的樣本極為相似。此外,震碎石英層還伴隨鉑元素、熔融玻璃、煙炱、奈米鑽石及微球體等物質,這些都是彗星撞擊事件的重要指標。
年輕乾旱期開始於約1萬2千8百年前,伴隨全球氣候急劇轉冷,對當時生態與人類文化帶來劇烈影響。研究認為,這場爆炸彗星碎片引發的空中爆炸不僅點燃廣泛森林大火,也使大氣充斥火山灰與煙塵,導致氣溫驟降,進一步造成北美巨型動物如毛象的滅絕,以及克洛維斯文化的消亡。
延伸閱讀:
NASA最新發現:太陽自2008年起甦醒 可能引發更多太空風暴
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神秘「小紅點」疑為超大質量黑洞新型態天體
最新研究揭露太陽耀斑溫度驚人飆升 粒子高溫達6000萬度
雖然「年輕乾旱期撞擊假說」(Younger Dryas Impact Hypothesis,YDIH)尚未被科學界普遍接受,且因缺乏明確撞擊坑而備受質疑,但肯尼特團隊強調,本研究所發現的震碎石英及相關證據,為該假說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持。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將物理撞擊證據與考古及古生物紀錄相結合,提供了對末次冰期重要氣候與生態變遷的新認識,並提醒人類應重視宇宙撞擊事件對地球氣候與文明的潛在影響。
資料來源:Universe Today、Discover Magazine、Daily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