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顆自製星系「福衛八號」命名「齊柏林衛星」 今自新竹起運赴美發射
記者黃仁杰/新竹報導
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簡稱「福衛八號」)是臺灣第一個自製的衛星星系,共有8顆光學遙測衛星,其中第一顆(FS-8A)今(7)日自位於新竹的國家太空中心(TASA)起運,準備搭機送往美國,於今年第4季發射升空。總統賴清德於起運典禮公布這顆衛星將命名為「齊柏林衛星」時表示,這顆衛星就像已故的導演齊柏林,透過鏡頭讓世界「看見臺灣」期許「齊柏林衛星」未來會讓齊柏林的關懷飛得更高、看得更廣,繼續守護臺灣、觀照世界。
上午的起運典禮,總統賴清德、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與已故齊柏林的家人及「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代表等均到場見證。

「福衛八號」由 TASA 結合國內產學研界自主研發,包含6顆原始解析度1米的光學遙測衛星、以及2顆原始解析度小於1米的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自今(2025)年起逐年發射,預計2031年佈建完成。相較2017年發射的臺灣第一顆自製光學遙測衛星「福衛五號」原始解析度2米,福衛八號的解析度更高,並預計以星系方式運作,使地表取像更頻繁、也更清晰。
賴清德在起運典禮致詞時表示,他在今年5月視導福衛八號整備進度時,就將這第一顆衛星命名為「齊柏林衛星」。齊柏林生前以空拍影像記錄臺灣,用鏡頭呈現山林的變遷,展現不同人群如何在這片土地立足。他的作品喚起社會對環境的關懷,引導我們「看見臺灣」。福衛八號的誕生是台灣太空科技領域重要的里程碑,將接棒福衛五號,以更高的解析度,守望台灣,關照世界,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衛星升空,建構台灣自己的衛星星系,守護國人。
如今這份視野將隨衛星升空而延伸到太空,成為守望臺灣的眼睛。齊柏林衛星將與後續衛星構成緊密的對地觀測網絡,衛星資料將廣泛應用在國士規劃、農業監測、災害應變與環境保護上,不僅有助於提升國民生活福祉,也能強化整體國家韌性,讓我們能積極應對氣候變遷與地緣風險帶來的挑戰。
身兼 TASA 董事長的吳誠文則在致詞時指出,近年全球太空產業快速蓬勃發展,從低軌衛星通訊、遙測應用、太空資源探勘到環境監測,太空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據估計,2035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達1.8兆美元;臺灣在這波浪潮中應憑藉資通訊、精密機械與電機的產業優勢,透過國家太空計畫累積產學技術能量、取得飛行履歷,帶領國內業者共同進軍這個兆元市場,讓太空計畫可以充分支援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強化國家太空韌性。
吳誠文表示,在封裝當日,賴清德即講出齊柏林的名字,為福衛八號命名,希望這顆衛星守望台灣就如同齊柏林在做的事情,今天將衛星赴桃園機場起運後,下週希望可以在美國加州發射。該衛星上的電腦、推進器、燃料、感測、傳輸通訊零組件、天線等等,「這些都是現在台灣自己做的」,很感謝台灣各個產業的夥伴還有各大學等研究單位,接下來的7顆衛星,希望能達到70公分的解析度等級,才真正能利用科技的實力守護台灣。

齊柏林導演之子、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致詞時表示,父親生前追求高解析度攝影鏡頭,能清晰地記錄地表的紋理,這跟福衛八號的的任務目標不謀而合。他代表家人及基金會,誠摯感謝總統將福八第一顆衛星以父親之名命名,希望這顆衛星能接替父親對土地的熱愛、對臺灣的關懷,讓父親的精神延續。
TASA主任吳宗信說明,福衛八號計畫從2019年成立,由三任計畫主持人接力,經歷關鍵設計審查、組裝與環境測試等關卡,可說是關關難過,幸好在同仁共同努力下,關關都過。齊柏林衛星是臺灣隊的心血結晶,其任務酬載、衛星電腦、電力控制單元、姿態與軌道控制次系統等關鍵元件與技術,絕大多數均由國內自主研發,自製率達84%。
吳宗信也指出,因應國際太空趨勢,福衛八號肩負率領產業跨入太空領域的任務。齊柏林衛星共與國內33個產官學研單位合作,如果衛星順利運行,合作夥伴可藉此驗證技術,衛星的元件與軟體亦可取得飛行履歷(Flight Heritage),爭取國際訂單。
除了遙測取像的主要任務.齊柏林衛星還搭載由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志團研發的科學酬載「雙波段大氣瞬變影像儀(DIAT)與電子溫度密度儀(TeNeP)」,用於閃電與電離層相關研究,可觀測電離層及進行地面伽馬射線閃光(TGF)起源與觸發機制的研究。「齊柏林衛星」將部署於距離地表561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透過地面影像後處理( Super Resolution)的方式,達到小於1米的超高解析度。星系佈建完成後,將可提供每日多次再訪能力與全球涵蓋的衛星影像,達成即時性衛星資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