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喊話「AI重塑供應鏈」 台灣電子業有辦法跟上嗎?

記者鄧天心/台北報導

面對AI浪潮席捲全球電子產業,台灣正迎來關鍵轉型時刻。由工研院主辦的「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30日下午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電子零組件與顯示器」專場,聚焦AI應用驅動下的電子產業升級與轉型議題。會議邀集多位專家學者與產業領袖,針對高效能運算、AI晶片、智慧顯示、散熱材料、被動元件與PCB產業等面向,深入剖析全球供應鏈變動趨勢與台灣的策略應對,吸引眾多產官學研代表參與,共同探討未來產業布局與新契機。

圖一1030
工研院「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橫跨兩週登場。(圖/工研院)

延伸閱讀:

當大家都在看ChatGPT Claude桌機版偷推螢幕截圖、視窗共享等功能

工研院指出,AI伺服器的崛起正在重新定義電子產業的價值鏈。受AI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台灣電子產業自上游材料到關鍵零組件皆展現強勁動能。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進一步強調,AI不僅帶來市場需求的快速成長,也推動產品升級與技術轉型,使台灣產業加速邁向高階化與高值化。

工研院分析師張宏毅指出,隨著AI PC概念發酵及Windows 10停止更新帶動換機潮,IT市場逐步回溫,為台灣面板產業注入新動能。不過,美中貿易政策與業者退出效應仍可能壓抑部分需求。預估2025年產值達新台幣7,831億元,年增0.1%。展望2026年,LCD仍為市場主流,在Mini LED與Micro LED技術加持下,台灣面板產業可望成長至7,909億元,年增1%。

分析師蕭睿中指出,AI伺服器市場的迅速擴張帶動高階被動元件需求,2025年台灣被動元件產業產值預估達2,559億元,年增6.4%。隨著AI基礎建設深化與高效運算普及,2026年產值有望升至2,767億元,年增8.1%,推動整體產業穩步朝高階化與高值化發展。

受AI伺服器需求帶動,液冷方案成為散熱市場新寵。分析師陳祉妤表示,目前台灣廠商已在水冷板市場取得重要地位,且毛利結構優於氣冷系統。預估2025年散熱產業產值可達2,666億元,年成長高達63.8%。展望2026年,新興微流體、微通道及超流體散熱技術將推升產業多元化發展,總產值可望達3,538億元,年增32.7%。

AI伺服器帶動量價齊揚,使PCB產業成為電子零組件中最強勁的成長動能。分析師張淵菘指出,AI應用推升材料與製程升級,預估2025年台灣PCB產值將達9,157億元,年增12.1%。展望2026年,高階材料供應吃緊或推升價格,但也將挹注整體成長。台灣PCB產業有望突破新台幣1兆元大關,年增約9.7%,創下歷史新高。

隨著AI時代全面展開,專家認為,未來幾年將是台灣電子零組件與顯示器產業轉型關鍵期。從上游材料到下游應用,若能掌握AI技術帶來的高階需求與價值提升契機,台灣有望在新一輪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再創優勢。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