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高層訪台布局半導體產業鏈 專家示警泡沫化與人才短缺風險
記者彭夢竺/台北報導
2025年以來,隨著AI應用與高效能運算(HPC)的高度需求,帶動半導體技術與市場再創高峰。根據工研院預估,202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達7,009億美元,年成長11.2%;在台灣方面,AI相關應用將推升IC製造與封測產能利用率,預估全年產值將達新台幣6兆3,313億元,年成長19.1%,展現強勁動能。

不過,由於中美貿易戰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使得各國致力於提升供應鏈韌性與本土自主性。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紛紛祭出半導體振興政策,積極扶植本土製造和研發,使得生產基地開始從單一集中地分散,產能逐漸擴及美國、東南亞、印度等地,各家科技大廠也採取供應鏈多元化策略來應對風險。在這其中,台灣扮演關鍵角色。
根據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在《科技島》專家論點的文章分析表示,晶片被視為21世紀的「新石油」,是推動所有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不管是AI、5G、量子計算,還是先進軍事技術等領域,都高度依賴於台灣製造的尖端晶片。
劉佩真提到,台積電目前掌握全球領先製程晶片(如3奈米、2奈米等)的主要製造能力,以2奈米來說,2025年下半年量產的首發基地將以新竹寶山、高雄廠區為主,2026年月產能更將由2025年的4~5萬片提升至10萬片,確實讓全球科技產業高度依賴台灣。
Arm(安謀)的國際事業群總裁德魯.亨利(Drew Henry)近日展開旋風式訪台行程,目的就是於彰顯與台灣半導體生態系統的緊密合作關係。他在眾多媒體的公開場合點名台積電、聯發科,是Arm生態圈中最關鍵的2大合作夥伴,特別在推動AI技術普及化方面,台灣的製造和設計實力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實,Arm與台積電的合作已久,涵蓋從先進製程到AI架構的優化,確保Arm架構的晶片能在最頂尖的製程上實現高性能與低功耗的平衡。而與聯發科的合作,則是體現在將AI能力推向邊緣運算(Edge AI)和眾多消費性電子裝置的廣泛應用,讓AI體驗能夠更貼近一般使用者。
雖然目前AI相關需求強勁,使得Amazon、Google、微軟、蘋果等大型科技公司紛紛都在近幾年來積極投入自研晶片,但根據「德意志銀行財富管理」發表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Bubble or Boom?」報告中就點出,過度投資、產能/基建擴張可能超過實際需求、產能溢出,都是需要密切注意的風險,且也更佳凸顯出「半導體人才短缺」的嚴重現況。《彭博社》報導也提到,全球晶片廠擴張需要同時培養材料科學、電機、機械與製程專業,但目前教育與訓練速度遠不及業界需求,使「錢進得去、人出不來」成為結構性問題。

對此,《科技島》執行長王志堅認為,當前AI與高效能運算的浪潮確實推動了半導體產業的爆炸性成長,但從長期觀察來看,這股榮景背後也潛藏結構性隱憂,許多新建晶圓廠雖然硬體建設如火如荼,卻可能面臨「沒有足夠人力開出產能」的現象。若缺乏人力與技術承接,過度擴張反而會使半導體產業出現資本報酬率下降、甚至局部泡沫化的風險。
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張篆楷則指出,近年AI熱潮確實帶動台灣半導體相關職缺大幅增加,但據1111人力銀行資料庫顯示,雖然部分高階製程工程師起薪突破百萬元,然而人才需求主要集中於新竹、台南與高雄等園區,區域集中效應明顯,產業面臨結構性人力瓶頸。張篆楷強調,未來企業除了提高薪酬,更應積極投入職場培訓與產學合作,否則半導體擴張將面臨「資本充裕、人才短缺」的雙重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