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AI智慧教育新解方 師生共創未來學習新典範
記者黃仁杰/台北報導
教育部委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等4所大學共同辦理「PBL-STEM+AICT 跨域統整智慧學習扎根計畫」,該計畫自108年至今已於全臺建立1,160所基地學校及131個小聯盟。每年皆提供教師「公版教具(材)認證」培訓,並由大學教授帶領計畫學校教師們共備增能,促進教師交流分享彼此成果與資源,近來更結合生成式AI與機器學習工具,協助中小學教師設計教材與課程,增進跨域教學與整合應用能力。

該計畫於13日至16日在臺北世貿一館舉行的「臺灣教育科技展」中參展,展示其在中小學推廣運算思維及跨領域學習的創新成果。本次展出主軸為「NKNUBLOCK X 5016B (公版教具) 運算思維教育成果展」,由計畫學校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登場,展示各校結合 AI、物聯網(IoT)與公版教具的課程實踐成果,呈現科技融入教學的多元樣貌與創新應用。
參與本次展覽的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投入本計畫已邁入第六年,持續以運算思維與創意思考為核心,從微型課程發展出跨域統整的 PBL 課程模組,並榮獲《親子天下》2023年度「教育創新100」殊榮。本次展示課程「校園安全好智慧」,透過 PBL 四步驟(感受覺察、建構知能、想像實踐、公開分享),引導學生以團隊合作解決校園中可能發生的安全問題,如遊戲場管理、門禁系統與校園角落維安等。學生將問題分析轉化為可程式化的解決方案,在學習過程中培養運算思維、邏輯推理與創新設計能力,實踐從問題覺察到方案落實的完整歷程。
此外,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則以「智慧行動課程」為展示亮點,依循「問題、規劃、實踐、修正、發表、運用知識」的歷程設計,強調學生於真實情境中探究與實作,結合學科知識與邏輯思考。課程內容涵蓋「智慧菜園」、「健康方程式」與「水資源守護」等主題,讓學生從在地議題出發,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培養環境意識與全球視野。學生在課堂中展現高度學習動機,能主動討論、修正並自信地發表成果,體驗「從知識到行動」的成長歷程。
另外,臺北市民族國小參與本計畫後,將其應用於高年級校訂課程中,設計「生活創意王」與「地球守護隊」兩大主題。五年級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結合科普閱讀與 NKNUBLOCK,探索聲音、光線、氣候、安全與災害等議題,進而創作出人流管制偵測器、颱風警報器、智慧電風扇、智能溫度計等多樣化成果。六年級課程則以 SDGs 為核心,帶領學生從家庭、學校擴展至全球議題,設計氣候變遷減緩、潔淨水資源及油污警報器等創意方案,讓學生從程式學習中體悟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重要。
教育部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誠摯邀請全國校長、教師及學生們前往參觀,親身體驗如何透過「5016B智慧數控教具平臺」及「NKNUBLOCK軟體」,讓學生在具有溫度的科技陪伴下,掌握因應未來的核心能力,成為新世代的創新科技達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