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政府聽懂AI需求 劉揚偉:用「電力」取代「算力」對話
記者黃仁杰/台北報導
鴻海科技日今(21)日登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會後接受媒體訪問,談及 AI 用電壓力、能源政策與「台灣模式」推動現況。他表示,近期與政府、產業界的互動中,感受到核電相關政策的討論「似乎有出現一些轉圜跡象」,但最終仍以政府定案為準。

談到如何與政府溝通 AI 產業需求,劉揚偉指出,科技圈常用「算力就是國力」強調 AI 建設的重要性,但對非 AI 背景的決策者而言,要理解算力規模、投資金額與所需建設並不容易,往往變成難以量化的工程語言。
「如果把算力換成大家都理解的『電力』,政府就能直接抓到重點。」他說,電力有明確單位與成本,像「一度電多少」「供電是否穩定」等問題,政府能立即掌握,也能更合理地規劃能源版本與供應策略。
劉揚偉表示,以 AI 產業來看,算力需求最終都會轉化為電力需求,因此「用電力取代算力作為對話基準」,能更有效讓政府理解 AI 的成長與限制。他也坦言,近期感受到政府在討論能源路線時,對核電的態度「有一點鬆動的味道」,但未來如何仍待官方決策。
對於外界關心美國製造的成本壓力,劉揚偉指出,AI 伺服器屬於高附加價值產品,人工成本占比反而不高。
他舉例,輝達(NVIDIA)的 GB300 AI 機櫃價值高達 3 億美元,勞力成本僅占極小部分,「真正的挑戰不是人工太貴,而是美國缺工」。因此在美國生產高單價產品並非不可能,但如何補足人力與提升自動化才是產業更關切的問題。
面對媒體詢問「台灣模式」與台美關稅談判時,劉揚偉表示,他本人沒有加入政府談判團隊,因此不便替官方發言。但就鴻海近年與電電公會及當地合作夥伴的接觸情況來看,各國對「類科學園區」的回饋普遍正向,尤其美國與墨西哥態度積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