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團隊用AI打造史上最精細銀河系模擬 百億顆恆星動態一覽無遺
記者林育如/編譯
日本研究團隊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銀河系模擬,能追蹤超過1000億顆恆星的動態,並以曾被認為不可能的速度完成計算。這項突破由 理研跨領域理論與數學科學中心(iTHEMS, RIKEN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的平島慶也教授領軍,並與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 及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Universitat de Barcelona) 合作完成。研究團隊運用人工智慧(AI)學習超新星爆炸的演化,並將其與大尺度物理模型結合,成功生成了比以往模型精細100倍的銀河模擬,而且速度也快了超過100倍。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希望建立一個足夠精細的銀河模型,以追蹤每顆恆星的軌跡,幫助驗證銀河系形成、結構演變及恆星演化的理論。然而,這項工作極具挑戰性,因為模擬需同時考慮重力、氣體流動、超新星爆炸及元素生成等多重物理過程,且每個過程發生的時間與空間尺度差異極大。以往的頂尖模擬最多只能處理大約十億太陽質量,模型中的每個「粒子」代表約100顆恆星,無法呈現個別恆星的小尺度行為。
傳統超級電腦在處理這類精細模擬時,計算負荷極高。若要追蹤每顆恆星,模擬銀河系1百萬年的演化需要約315小時,若模擬10億年則超過36年。增加更多運算核心並非解決之道,因為能源消耗巨大且效率不成比例。
延伸閱讀:
月球又多一個新坑!NASA LROC驚見「小雀斑」撞擊痕跡
太空罕見奇觀!NASA揭露星際彗星3I/ATLAS真面目
三台先進機器人深入月球熔岩洞 開啟人類安全基地新希望
當研究團隊檢視這些太空孢子時,驚訝不已。「我們原本預期為突破限制,研究團隊設計了結合深度學習的「代理模型」策略。這個模型經由高解析度超新星模擬訓練,能學習爆炸後10萬年氣體擴散的行為,而無需占用主模擬的龐大資源。這使得整個模擬既能捕捉銀河系的整體運動,也能呈現超新星等事件的細節。團隊還使用 理研的Fugaku超級電腦 與 東京大學的Miyabi超級電腦系統(Miyabi Supercomputer Syste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驗證結果的準確性。
令人驚嘆的是,這套方法使得模擬1百萬年僅需2.78小時,模擬10億年也只需115天,而非36年。這不僅在天文物理領域開創新紀元,也可能徹底改變氣候、海洋與天氣等多尺度模擬,使小尺度與大尺度過程的關聯能被精準再現。
平島慶也教授表示,「AI與高效能計算的整合,將根本改變我們處理多尺度、多物理問題的方式。這也證明AI不只是模式識別工具,更能成為科學發現的真正利器,幫助追蹤構成生命元素的生成歷程。」這項研究標誌著銀河系模擬進入前所未有的精細時代,也為科學家探索宇宙提供了強大新工具。
資料來源:SciTechDaily、nanower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