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聚】從支付到職場進化:AI時代的金融科技新職涯藍圖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在AI浪潮席捲各行各業的時代,金融科技產業正悄然轉變職場樣貌。6月份的科技小聚,邀請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與CMoney人資長Prevers,分享自身豐富職涯與企業如何擁抱AI的實戰經驗,為金融科技職涯注入嶄新想像力。

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與CMoney人資長Prevers分享自身豐富職涯與企業如何擁抱AI的實戰經驗。
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與CMoney人資長Prevers分享自身豐富職涯與企業如何擁抱AI的實戰經驗。(圖/科技島 攝)

24段職涯:梅驊從工程師到支付工具掌舵人

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曾在新浪網、PChome、eBay等電子商務產業經營近20年,2010年因緣際會踏入金融業,擔任永豐銀行電子金融處處長、永豐創投董事,2018年10月參與純網銀的籌設,2022年加入街口支付擔任董事長。

延伸閱讀:【科技小聚】教你用Make優化工作流程、ChatGPT生成創意行銷文案

梅驊自1996年至今換了24個工作,前半段都和科技網路產業有關,10幾年前才踏入金融業,做過工程業務員、維修工程師、行銷、程式開發、也管理過公司,職場資歷豐富又多元。

他首先介紹街口支付、LINE PAY、APPLE PAY等不同支付工具的差異,接著提到數位科技帶來的支付金融服務變革,包括出現電子支付共用 QR Code(TWQR)、電子支付也能轉帳、可以有利息(街利存)、出國旅遊也能掃、跨境電商平台付款更簡便等等。

談到AI帶來的金融變革,梅驊說,金管會發布金融機構AI運用原則,大方向就是「不管AI多厲害,最後下決定的都必須是消費者本人」,對於科技運用多少會受限,目前金融業運用AI,大多應用於後端業務,如風險管理、信用核貸、模型建置等。

走出耗竭圈:轉職前的自我覺察與內在整理

接著,梅驊以自身職涯經驗,分享轉職與個人技能培養,他建議大家在轉職前,先檢視自我感知、在現職的狀態。自我感知包括工作或專案的「完成力」,以及睡眠、運動、興趣、放空等「恢復力」,若現職的完成力、恢復力皆高,代表你正在成長區;若完成力高、恢復力低則處在壓力區;完成力低、恢復力高為躺平區;完成力、恢復力皆低則處在耗竭區。

梅驊說,處在壓力區的人,適當的壓力在恢復力增加後,會進入成長區;處在耗竭區的人,調整生命、生活、工作順序,會進入躺平區,若逐步落實完成工作或專案,就會進入成長區。

梅驊建議,在離職前先試著調整自我,若處在耗竭區,即使換工作,可能還是會覺得累,因為還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仍然在做不喜歡的工作。

至於個人技能、運用AI是否重要?他引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話「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換句話說,AI技能沒那麼重要,「放下焦慮,當下都是最好的」,即使AI工具沒學好,也不用太緊張,因為依照科技發展,下個月可能又會出現殺手級應用。

但他建議大家經常進行「自我邏輯」的練習,共有4階段,先「拆解」全面觀察發生了什麼;再「框架」,想想為何這麼做、想得到什麼結果;若重新訂定決策「如何更好」;最後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剛剛的決定,彼此「互相理解」。

6月份的科技小聚,邀請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與CMoney人資長Prevers,為金融科技職涯注入嶄新想像力。
6月份的科技小聚,邀請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與CMoney人資長Prevers,為金融科技職涯注入嶄新想像力。(圖/科技島 攝)

AI不搶飯碗 而是放大你的價值

CMoney人資長Prevers的職涯歷練涵蓋人力資源、供應鏈、業務與管理職,歷任多家跨國與本土企業的 HR Head,亦曾領導ISO認證與跨部門轉型專案。擅長從組織與人才雙軌切入,設計長期可持續的人才策略與績效體系。

他分享CMoney在AI浪潮下的因應策略,並指出企業應擁抱創新、快速調整工作流程以落實AI應用。同時強調人才需拋開過去成功經驗,轉變思維、善用新工具,才能在劇變時代中持續成長。

Prevers提到,AI工具釋放高價值時間,傳統業務必須手動找名單、自己寫開發信、手動查客戶背景資料、會後寫紀錄/梳理需求等,以事務處理為主,價值產出少;AI工具協助後可以幫忙推薦潛在客戶名單、快速生成信件、整合紀錄、生成會議摘要等,業務可以把時間集中在談判與策略上。

Prevers表示,AI也能讓客服專注在人的價值上,常見問答、系統查詢、流程提醒都能透過AI即時處理,節省大量等待與處理時間,還能24小時不間斷服務客戶;客服不再只回答「怎麼操作」,而是主動理解用戶卡關原因,並能依照設定條件進行數據判斷並快速找出癥結點討論與解決,和客戶建立信任與陪伴,推動「客戶成功」而非僅是「客服滿意」。

至於AI工具如何重構人資的價值與節奏?Prevers指出,AI可以建檔履歷、自動比對關鍵欄位、自動提醒未填部分、自動分析面試報告、還能強化人資的策略判斷,給主管個人化輔導建議、輔助主管「適才適所」與「人選分層」。

從數據到決策:打造與AI共舞的職場肌肉

Prevers強調,AI工具的價值,來自於資料、專業與決策力,「工具不只是用,更是一種職場肌肉」,建議「初學者」從工具開始練習,並推薦這幾個起手式工具:ChatGPT、Notion AI、AI for Excel、AI簡報工具(Gamma、Tome)、AI會議紀錄(Fireflies.ai)。

他建議「熟用者」建立「流程導向」與「資料導向」思維,「想像AI是你的副手,你要拆解流程給他、你要丟資料給他,他才能幫你運作」,並養成結構思考,讓AI成為「自動化流程的搭檔」。

最後,他建議「操盤者」用AI放大決策力與影響力,不只是節省時間,而是升級視野與策略思維,並想著該怎麼用AI解決問題、帶動跨部門合作、提升團隊產能。

對於想轉職金融科技者,他建議要有工具應用力、商業與數據思維,與領域實戰理解。

瀏覽 492 次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