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科技創辦人楊正任:教育要改革
楊正任指出,台灣科技業當前的人才供需失衡,需從全球布局的角度來解讀。隨著地緣政治影響,許多台商將生產據點外移至東南亞、中南美洲,同時也加速返台設廠與投資,造成國內人力資源短缺。
台灣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但近年來大型高科技廠積極擴產,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大量吸納,加上國際企業陸續在台設立研發、數據中心與營運據點,開出優渥薪資條件,導致中小企業在人才爭奪戰中處於劣勢。這種結構性排擠效應,進一步加劇整體科技業的人才斷層,成為當前產業發展不可忽視的挑戰。
謝佳宜:多元政策留才
謝佳宜指出,台灣正面臨少子化、未來勞動力增幅減緩的考驗,產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人力需求也將持續增加,但供給面卻不足,即使將勞動參與率從59.2%,提升到60%,還是會存在人力缺口,此時就需要透過外籍人才來補足,目前政府人力政策是從質與量兩方面併進。
在國內人才端,謝佳宜提到,政府主要培育AI、半導體等重點產業人才,除透過學校多元課程育才、協助產業自辦所需的技能課程外,勞動部就業通網站也推出職訓課程,幫助求職者提升技能,以符合現代人力缺口。


張雅琳:從二大面向攬才、育才、留才
張雅琳表示,針對科技業缺工解方-如何引進海外人才補充戰力,她提出除了高薪,也有人更重視「工作/生活平衡」,台灣應該從多重面向展現我們優勢,方能吸引人才。
根據研究調查,九成六科技缺工主要缺乏基層人才及中階的技術人才。不少台灣高科技業者表示,目前人才不僅搶不贏台積電,也得面臨NVIDIA、超微等國外企業搶才大作戰。如何產出更多人才可從2面向進行。
張耀文籲產學合作、中小企業增福利搶才
張耀文建議,基層培訓可以透過勞動部、經濟部工業局、各大企業找資源,像半導體產業就有為期3個月至半年的人員訓練班,曾有媒體報導,中文系畢業的學生透過培訓,參與半導體產業的人員訓練班,年薪從不到半百,躍升為百萬年薪。
張耀文建議企業提供在台的海外學生獎學金,鼓勵他們畢業後回到母國工作,或透過學校媒合人才,或由廠商篩選員工,送到台灣的大學訓練,相信對於海外基地,培訓基礎幹部會非常有幫助。


張耀文提「短中長程十年計畫」
從社會面而言,由於「 少子化」,台灣已連續4年出生率低於死亡率,面臨「生不如死」困境,對未來人才將是首要衝擊;而無論是因生活環境、生涯發展等因素,2012 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2021年台灣人才外流,46國第一。
少子化、人才外流同時,在教育體制上,理工畢業生,3年暴減萬人,也造成「理工占比下降」; 加上課綱方向、課程規劃、教學實施、考招連動、資源配合等問題環環相扣,更讓「數理教育弱化」,108課綱已造成理工學生學科能力弱化。
葉至誠提4大措施補足
國科會副主委葉至誠指出,面對產業快速轉型與人才結構變化,國科會正從四大面向推動「人才補足」措施,期望強化台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關鍵優勢。
第一,強化跨領域人才培育。現今產業所需人才已與三、四十年前大不相同,單一技術專長已不足以應對複雜挑戰,現代人才需同時具備 AI 技術能力與產業知識,跨領域能力成為關鍵。
第二,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卓越人才。國科會正透過多項研究計畫與資源投入,協助本土優秀人才拓展視野、提升研究與應用能力,朝向「世界人才」的目標邁進。
第三,推動公私協力的系統性人才培育。人才的養成不應僅由政府負責,必須透過產官學合作共同投入,特別是產學合作機制,能有效加速學用接軌,回應業界實際需求。


葛如鈞:台灣要做全球的AI中心 也要是AI人才的搖籃
葛如鈞指出,台灣不但要常保科技的競爭力,不只喊出要做世界的AI中心,人才也要是世界AI人才的搖籃。
根據行政院AI行動計畫2.0中提到,國科會每年約可培育600名的AI研究專才;教育部、勞動部、數發部每年可培訓8000人次的AI應用人才;根據教育部統計,現有大專院校相關科系每年可產出3500名AI相關人才,加起來不少,約有1萬2千多名,但AI人才缺口卻仍高達2.4萬人。當務之急不僅要進行人才培育,也要向外對接,以吸引人才並達到人才交流目標。台灣現階段面臨嚴重的人才荒,政府應積極拿出對策方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