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辭的一年,焦慮嗎?

文 / Jasmine Wu

去年我離了職,開始了如幻似夢的一年

先是到歐美放飛旅遊一個月,回國之後雖然有多少看一下工作,但老實說是一種「有,很好」、但「沒有,也還好」的心態。大部分時間仍舊怡然自得的過生活,而現在的我正在紐約的咖啡廳裡寫著這篇文章。

找到一間有網路、廁所不需要密碼的咖啡廳,覺得很讚 😆

沒有工作的時候,都在做什麼?

這是一開始最常被朋友問到的問題,我總是說,「好像也沒什麼」但,好像又有很多事可以做。

到咖啡廳喝杯熱熱的咖啡一邊畫畫、到喜歡的書店翻翻書、上網看看有沒有什麼能增進職涯的課程、參加讀書會、加入美國的求職 community 、和不不同產業的人 coffee chat、把每天學到的事情化成 output 分享到 IG 帳號….

1*Dv902b20I1Kg2MdbGuE2cA
2022.12 月加入了podcast「電扶梯走左邊」 的「電粉大家庭」,認識了很多很棒的人!

最重要的是,想想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即便是發呆,也覺得是很值得花時間做的事。

「說真的,不需要工作的這段時間多寶貴啊,難得的長假,怎麼就要急著馬上回職場呢?」我總是這麼和自己說的,也是很真心的。

1*tFyhp0lA EKllN sFeSUrQ
Human beings run like hamsters on the wheels, aimlessly.

學生時期忙著補習追逐好成績、入了社會後忙著進到不錯的公司、希望有一份能引以為傲的薪資。

接下來,家庭、買房、誰先退休…?

就像倉鼠賽跑一樣不停在圈圈裡無限追逐…

有多久沒有好好休息了呢?

這些真的是快樂的泉源嗎?

焦慮的來源?

對於受傳統教育的大眾人們來說,很容易不小心覺得:

*** 工作/生產力 / 數字 = 價值 *** 

我也曾經如此

因此對於裸辭的我,身邊人多少有很多好奇心與問題

「你找到工作了嗎?」

「你現在在哪裡工作?」

「跳槽去 Google 了嗎?」

一開始我會不曉得如何回答,倒不是因為不認同自己或是內心對裸辭感到焦慮,而是不知道如何解釋我正在做的一切(btw,我是個很堅定的裸辭派XD)

彷彿在回答「有/沒有」「是/不是」之間,就如此輕易定義了所有的故事。

但當我漸漸地心態越來越健康,理解這問題就是大環境的文化下無心的問句,就像打聲招呼問問「吃飽了沒」,因此越來越能怡然自得得說「我正在休息。」

我後來發現,這或許也是離職的一年間學習到如何越來越自信的象徵吧。

不再以名片定義自己

「拿掉名片後,你會怎麼介紹自己?」

這也是這一年內覺得最有感觸的一道題。由於沒有了正職,當認識新的人時,我開始思考我該如何介紹我自己

同時間不再像以前比較容易先從「公司/職位」認識一個人,而是藏在背後的「人生理念/做事動機」更深深的吸引我。

1*L81otmqOIt UEHOb3m9vA
支撐你向前的原因是什麼?

拿掉名片濾鏡後,更能看出一個人的自信來源,是僅僅來自於 brand name 、薪資?或是那個驅動自己向前的動力、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那份怡然自得?

這種魅力真的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但當它出現時,你知道它就像光環籠罩著。

(But don’t get me wrong ,工作也能是魅力的來源,只是當行為的背後有一個 vision or story 支撐,總是能更加動人。)

是不是賺很多、不缺錢才有辦法這樣過生活?

在快樂的一年中,不免會聽到有人問這樣實際到不行的問題。

說真的,誰不希望能有源源不絕的經濟來源呢?

但反過來問自己「真的那麼缺錢嗎?」

我相信對某些人,真的有背負家庭或經濟上的壓力。

然而我也相信對於某些問這些問題的人來說,或許只是「自己選擇」需要不停工作

但,其實我們都有選擇,
有些時候脫口而出的「好羨慕」,或許只是潛意識拿來當作「不願付出行動」的結語。

(紐約的岸邊)喜歡看著海發呆,海鷗振翅翱翔時意外迷人。

在崗位上的人們苦苦說著想離職、想退休、好不開心

而退崗後的人們憂慮著想趕快跳進下一個洞,深怕自己再也找不到「好人家」

說出「好好喔」的同時,是否也有信心能在空窗期時處之泰然呢?

當你羨慕某個人的生活時,你是否也願意同時接受你沒看到的那部分?

如果沒有信心能辦到,真的沒有什麼好羨慕的,因為或許維持在崗位上就已經是人生最棒的安排。

然而對我而言,比起在一個不那麼對的位置,我更在乎我自己是否快樂。於是我選擇退到一個可以讓我放空、重新思考很多問題的地方。

焦慮嗎?

說真的,還真的過得挺快樂的!

那麽正在閱讀的你,覺得自己在一個舒服、滿足的狀態嗎?

本文由 Jasmine Wu 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瀏覽 14,292 次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