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勇奪12項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工研院拿下八大獎

記者鄧君/新竹報導

今年「創新科技 榮耀國際2023 R&D100 Awards」(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臺灣創新科技囊括12個獎項,獲獎數居全球第二,其中工研院獲獎8項,僅略少於研發經費為工研院3倍的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超越麻省理工學院、杜邦、3M、NASA研究中心等國際領導機構/廠商,顯示我國創新科研實力傲人更領先國際。

工研院研發的「路徑導向AI控制參數優化精準製造技術」獲得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提升工具機設備加工精度可達5微米,30分鐘內快速完成精準調機,幫助廠商搶攻高階半導體領域等加工市場。圖左起為工研院服科中心副組長羅國書、高鋒工業副總經理吳勝墩、數位部數位產業署主秘黃雅萍、經濟部次長林全能、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工研院智機中心副執行長蘇興川、工研院感測中心執行長朱俊勳、工研院智機中心組長王仁傑。(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表示,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素有研發界奧斯卡獎美譽,工研院以「超分子複合技術應用於濕式黃斑部病變眼藥水」、「新穎標靶青光眼藥物」、「智慧射頻熱消融系統」、「PI膜綠色製程-VOCs近全循環利用」、「路徑導向AI控制參數優化精準製造技術」、「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永續智慧能源系統」以及「O-RAN專網節能管理技術」拿下8項大獎,涵蓋生技醫藥、淨零排放、智慧製造、半導體、先進通訊等領域。

工研院與全球前四大聚醯亞胺薄膜(PI)生產大廠達邁科技,共同開發「PI膜綠色製程-VOCs近全循環利用」,以高效率分離純化技術,解決傳統製程中揮發性有機物(VOCs)逸散、廢水與溶劑回收問題,實現從原料到原料的循環,VOCs回用率達99%,溶劑回收率超過95%。

工研院在紡織所研發的「80℉恆溫微膠囊超細纖維皮革」,獨創「水性恆溫微膠囊材料技術」解決人體長時間接觸皮革的悶熱不適感,同時採用「無溶劑超細纖維不織布技術」在製造過程中大幅降低VOCs排放與溶劑耗用,並讓人工皮革手感擬真,拉長熱緩衝時間維持在80℉至87℉之間(約27-31℃),相較動物皮革價格減少三分之一,兼顧環境永續。

工研院說,智慧製造方面,工研院開發「路徑導向AI控制參數優化精準製造技術」,此外藉由AI讓廠商也能有調機能力,從原本14天調機時長縮短於30分鐘內精準調機。

金屬中心突破製造業加工瓶頸,開發「電極智慧化3D變曲率電化學加工系統」,成功克服傳統放電加工耗損電極,和電化學加工路徑複雜問題;因應晶圓先進製程,鍍膜精度要求日益嚴苛,工研院開發全球首創「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將與旭宇騰精密科技合作生產設備,預期將可導入半導體製造龍頭廠商。


工研院以3項生技醫療技術獲獎,第一項是具3S特色的「新穎標靶青光眼藥物」,能夠精準疏通(Smart)、有效降壓(Sharp)且使用上安全放心(Safe),突破傳統降眼壓藥物,患者使用後紅眼、發炎等副作用更少。目前已取得美國、歐盟、臺灣專利,並已技術移轉給臺灣廠商完成臨床一期,正準備進入臨床二期試驗,預計最快2027年之後上市。

第二項是藉由特殊的眼底傳輸技術,直達眼底的病灶治療的「超分子複合技術應用於濕式黃斑部病變眼藥水」,有效減少血管滲漏面積,未來患者不需要到醫院面臨眼睛打針的治療與恐懼,在家滴眼藥水也可以治療。目前已完成技轉並進入臨床二期收案中,目標2026年之後上市。

第三項是全球第一個整合微創手術、超音波影像的高階醫材系統「智慧射頻熱消融系統」,透過影像導引將電極針穿刺到病灶,進行局部熱消融治療。關鍵技術已非專屬技轉仁寶電腦,通過臺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和美國FDA 510(k)審查,取得臺、美兩地上市許可。2023年9月已納入健保醫材項目中,可應用於肝膽腫瘤、甲狀腺結節等治療,未來還可應用於肺、乳房、腎等腫瘤,及心血管疾病等治療。

瀏覽 780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