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科大何清華教授團隊登國際期刊 鎵基材料展現光電與綠能潛力

記者黃仁杰/台北報導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何清華深耕二維半導體材料研究超過25年,近日將其團隊長年的研究成果整合發表,聚焦於鎵與硫族元素組成的化合物,證實這類材料在光電與綠能領域具備高度應用潛力。相關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臺科大應科所特聘教授何清華深入探討鎵與硫族元素組成的混合合金的製備方法、晶體結構與物理特性。(圖/臺科大提供)
臺科大應科所特聘教授何清華深入探討鎵與硫族元素組成的混合合金的製備方法、晶體結構與物理特性。(圖/臺科大提供)

研究團隊針對硫化鎵(GaS)、硒化鎵(GaSe)、碲化鎵(GaTe)以及不同比例的混合合金進行系統性分析,探討製備方式、晶體結構與光電特性。結果顯示,這些材料不僅擁有優異的發光與光電導能力,還能應用於光偵測器、紅外熱電元件及偏振感測器等先進裝置。同時,它們也展現出在太陽能轉換、有機污染物分解與環境淨化上的巨大潛力。

在材料應用上,GaSe與硫元素混合後能實現全彩甚至白光發射,適合用於高效率照明與太陽能電池;GaTe與硫元素混合後則展現強大光催化能力,可用於太陽能製氫或有機廢水處理。此外,研究也發現,透過在硫化鎵或硒化鎵中加入碲元素,可改變晶體結構,進而產生偏振光與紅外線響應,擴展更多光電應用可能。

何清華表示,自己在學生時期便對會發光的鎵材料著迷,雖然研究之路並不熱門,但其獨特特性深深吸引他,讓他堅持投入多年研究。他也坦言,這類成果距離產業應用仍有挑戰,但相信當需求與技術成熟,將能為未來帶來重大突破。除了研究,他更重視教學與人才培育,認為將熱情與知識傳承給年輕學者,是最重要的使命。

目前在實驗室攻讀博士的蘇彥彰,就是延續這份研究熱情的例子。他自碩士時期便投入硒化鎵研究,期望未來能將成果應用於Micro LED與顯示器等領域,並以累積的專業投入產業發展。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