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破歷史新高 彭云嫻揭三大動能:聯準會、鏈上結構、台幣匯率成關鍵

記者孫敬/台北報導

比特幣今(11)日再創歷史新高,根據加密貨幣數據平台CoinMarketCap顯示,盤中觸及118,753美元,年初以來漲幅超過20%,正穩步邁向12萬美元大關。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HOYA BIT創辦人彭云嫻分析,這並非單一事件引發的短期波動,而是全球風險資產同步上行下的資產重估過程。比特幣如今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追逐報酬的選項,而是一種因制度轉型與流動性重估而被動納入的資產類別。

延伸閱讀:川普關稅襲傳統金融 比特幣逆勢展韌性!彭云嫻揭市場「制度化」轉變與潛在牛旗訊號

HOYA BIT founder Zoe Peng
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HOYA BIT創辦人彭云嫻。(圖/HOYA BIT)

聯準會降息預期成推手:資金重編配置,比特幣迎結構性流入

彭云嫻觀察,比特幣連續兩天突破新高並非單一的利好事件,而是整體宏觀因素推動,其中最大的核心動能之一來自於對聯準會降息的高度期待。根據CME FedWatch(芝商所)工具,截至目前市場對9月啟動降息的機率已上升至68%,舊金山聯準銀行總裁達利(Mary Daly)於7月10日公開表示,秋季降息仍屬可行選項,若經濟數據允許,全年可能出現兩次降息。

彭云嫻表示,對比特幣而言,利率轉向不只是資金成本下降,更代表資產配置模型將全面重編,當現金與債券不再具備吸引力,高波動但具抗通膨性與全球流動性的資產,將迎來結構性資金流入,比特幣正是此浪潮的先行者。

市場供給、交易所存量創新低,持幣者傾向長期持有

推動比特幣創新高的第二推力,來自交易所存量持續降低所形成的供給缺口。在鏈上數據觀察中,比特幣在各大交易所的庫存已降至七年新低,這代表市場中的可流通賣壓正在快速萎縮。大量資產正轉移至冷錢包或機構託管帳戶,顯示持幣者普遍傾向長期持有而非短線套利。

更關鍵的是,儘管價格突破歷史新高,但成交量並未同步放大,說明這並非一場由追價情緒驅動的爆量行情,而是典型的「無人賣出、自然抬價」結構。彭云嫻指出,比特幣此輪走勢可說是經典的供不應求邏輯,當市場願意買入者增多,而選擇賣出者極少,價格自然在無明顯催化劑的情況下持續推高。價格、籌碼與情緒三者同步穩定,使得比特幣市場結構日益接近成熟金融市場的穩態模型,不再是過去那種一觸即潰的投機泡沫,而是資金與信任共識堆疊之下的合理定價體系。

台幣升值助攻進場優勢,台灣投資人迎「折扣」良機

對台灣投資人而言,新台幣匯率的變動提供了另一個重要機會窗口。近期台幣對美元升值,實質上降低了購買比特幣的成本,相當於用更少的台幣換得相同數量的資產,為投資人帶來稀有的「進場折扣」。彭云嫻提醒,不少投資人往往過度關注比特幣的美元價格,卻忽略台幣匯率對實際成本的影響。

隨著比特幣逼近12萬美元,渣打銀行、VanEck 與 Fundstrat等機構紛紛將其長期目標上調至20萬美元以上,Global X 更直指其為新時代「數位黃金」,比特幣正被重新定位為全球資本轉向下的核心資產,並持續吸引機構資金穩定流入。彭云嫻提醒,接下來可持續關注聯準會政策會議、現貨ETF流入規模、比特幣交易所庫存變化與台幣匯率走勢,這些將是判斷行情續航力的關鍵指標。

瀏覽 262 次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