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開放50條「AI試製線」支援產業升級 助企業培育AI人才
記者彭夢竺/台北報導
為協助中小企業創新升級以因應美國關稅政策,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與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今(7)日宣布,將陸續開放50條最先進設備的「AI試製線」,協助企業進行新產品的開發,並培育在開發、生產線使用AI的實作人才,目前每條試製線每年有500人的培訓量,預計一年提供2.5萬人次的培訓量能。

為了培育百工百業AI人才,經濟部自去(2024)年5月開始,透過線上及實體的教學,已經培養近7萬名AI人才。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表示,目前台灣企業在面對國際不確定的變局下,只有提升價值及降低成本才能確保本身競爭力。
延伸閱讀:關稅不確定性影響未來布局 經濟部祭出5項措施協助台商因應
郭肇中指出,這50條AI試製線是由工研院、金屬中心、紡織所等法人機構所開發出來的,將導入各領域最新AI智慧機台,平時除用於法人先進技術研發外,還會開放給業界進行創新產品的開發,包含設計、試製與品檢等工序,縮短開發時程、提升創新效率,企業員工也可實地操作智慧機台,參與實作訓練,業者則是在參與過程中若確認試製流程具高度實用性,可直接將AI導入經驗與技術模組帶回自家公司,快速複製應用。
經濟部中企署署長李冠志則表示,面對國際經貿情勢與供應鏈重組的壓力,中小企業的應變能力與數位轉型的速度與彈性至關重要,因此積極推動產業AI化政策,特別鎖定工具機、水五金、金屬製品、紡織、塑橡膠及食品等深受影響且具外銷實力的重點產業,與專業法人機構合作,更強調實務習作與應用,透過第一波「AI應用導入實務課程」,直接協助業者在法人試量產的產線上,學習建構智慧製造應用,提升供應鏈韌性,目標是協助中小企業成功導入AI工具,讓AI技術可以落地。
根據經濟部的說明,法人AI試製線的核心價值在於,可以讓企業能實際操作AI設備,並參與完整試製流程,親身體驗AI導入後的製程效益,深入理解智慧製造的應用潛力,企業員工透過實作累積技能,也有助於提升整體技術實力與轉型韌性。
在產品設計與開發階段,AI技術可即時提供材料參數與製程建議,有效縮短研發時程,結合法人建置的製程資料庫與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模擬技術,研發人員能於虛擬環境中預測製造流程、優化設計路徑,提升設計精準度與開發成功率。至於製造與品管階段,AI可同步優化製程參數、預測設備異常並進行產品瑕疵自動檢測,實現「首件即成品」的高一致性製造,同時透過智慧視覺與機器學習演算法,有效提升品檢速度與準確度,減少原料浪費與不良品報廢,協助企業朝向零瑕疵、高效率的智慧製造目標邁進。
瀏覽 36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