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潘建光:川普政策變數 將影響半導體未來十年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8日起在台北舉辦第38屆MIC FORUM Fall「馭變:科技主權‧全球新局」,率先端出後全球化時代半導體版圖的最新預測,MIC產業顧問潘建光提醒,若美國再度出現「川普 2.0」,政策走向充滿變數,市場得同時承受三大壓力,各國半導體政策恐被迫跟著起舞、高階科技產品銷售可能受美國需求放緩拖累,前瞻科技投資也必須不斷重新盤點調整。

250908 潘建光(資策會MIC產業顧問)
資策會產業顧問兼組長潘建光。(圖/資策會)

延伸閱讀:

資策會:AI伺服器需求大爆發 台灣供應鏈可望全面受惠

MIC進一步以「MAGA對抗」與「溫和修正」兩大情境,模擬中長期產業走勢,如果華府堅持對抗路線,美國將力保最先進製程與充足的在地產能,並要求關鍵產品「留在美國製造」;中國大陸則會加速去美化,衝刺自主材料、設備與FinFET產能,同時對南方國家擴大科技影響力;日本陷入赴美投資或在地深耕的兩難,也得面對中國在材料與設備上的夾擊;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則因地緣政治更加撲朔迷離,南韓則難脫美國制約,高階記憶體與先進製程布局恐受限制。

若華府改採溫和修正,美國可能放手先進技術在國際舞台競爭,只確保有限的本土高階產能,並透過「友邦近岸」吸引投資,此時,中國大陸將以「成熟製程換取先進晶片」爭取談判空間;日本把資源集中在次世代技術並和美國合作AI應用;歐盟專注車用、工業用半導體,同時持續拉美企赴歐;南韓則有機會穩坐高階記憶體龍頭,並吸引歐美供應商投資,但不論哪種情境,供應鏈都會更趨區域化,跨國競爭只會更激烈。

潘建光強調,美國短期內依舊掌握AI伺服器、AI PC與AI手機晶片話語權,中國大陸聚焦AI應用、電動車與綠能,日本與歐盟則在車用與工業用領域深耕。由於晶圓廠投資金額驚人,研發又必須提前布局,任何「川普2.0」或「後川普」情境都可能重塑全球地圖,企業策略勢必得反覆校正。

至於台灣,潘建光指出本土業者面前有三條路:第一,繼續跟著美國深耕AI資料中心,市場雖大卻已呈現紅海競爭;第二,鎖定中國內需,但須承擔美方制裁風險;第三,長期深耕日本與歐洲,利用台灣在先進晶片設計的優勢補上當地短板,只是見效較慢。面對後全球化浪潮,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押對寶,將成為台灣半導體的決勝關鍵。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