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計畫把AI資料中心送上太空 靠太陽能全天候運算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Google最新提出「Project Suncatcher」計畫,正式宣告進軍太空AI運算,這也是全球首創的構想,將以太陽能驅動衛星作為AI資料中心,期望徹底打破地球現有能源和運算瓶頸。
由於目前地面AI資料中心極度耗電、碳排增加,導致電費與環境壓力同步攀升,Google認為太空衛星具備持續豐沛的太陽能供應,發電效能更超過地面太陽能板八倍。

延伸閱讀:
Google助中小企業快速擴展行銷 DeepMind實驗性AI工具Pomelli登場
這種設計不僅減少碳排放,也能持續供應AI運算所需的巨大電力,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多項技術挑戰,Google表示,太空資料中心要彼此協作,衛星之間必須建立高速通訊鏈路,傳輸速度需要達到每秒數十太比特,這表示衛星必須密集排列,互距僅幾公里甚至更近,這也增加了太空垃圾與碰撞的風險。
此外,Google用於AI運算的TPU晶片,需能承受太空的高輻射環境,Google最新的Trillium TPU經過輻射測試,可承受五年任務所需劑量,確保晶片運作穩定,目前,將AI晶片送上太空的成本仍然相當高昂。
不過Google的評估認為,到2030年代中期,太空資料中心的運算電力成本,將可能與地面資料中心持平。
為驗證實際可行性,Google計劃與衛星公司Planet合作,預計在2027年共同發射原型衛星,在太空中測試AI晶片的效能。人們或許還難以想像這個星辰間的資料中心會帶來什麼改變,但對Google而言,這是邁向大型AI運算規模和實現零碳排的關鍵一步,無論未來路途多艱難,Suncatcher計畫已點燃了全球科技圈對太空AI資料中心的高度關注。
資料來源:The Verge、Google Researc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