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腦老化速度有多快?最新研究可預測認知衰退與疾病風險
記者彭夢竺/編譯
一個人的老化速度究竟能有多快?一項針對超過5萬個腦部掃描影像的最新研究顯示,透過標準的腦部影像檢查,就能揭示一個人的實際生理老化速度。這項研究結果不僅能預測個人未來的認知能力衰退、記憶力下降風險,甚至還能評估其虛弱、罹病及死亡的風險。

大腦皮質厚度、灰質體積成關鍵指標
這項發表在《自然老化》(Nature Aging)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大腦皮質的厚度(負責語言與思維的區域)及其所含的灰質體積,是判斷老化速度的關鍵特徵,能精準預測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其思考和記憶能力將如何下降,以及他們未來面臨疾病和死亡的風險。
哈佛醫學院研究老化的計算生物學家馬赫迪莫克里(Mahdi Moqri)表示,雖然這些新成果目前尚不能立即應用於臨床,但相較於以往多基於血液檢查的「老化時鐘」,這項腦部影像檢測提供了一大優勢。「影像學提供了對大腦結構老化的獨特、直接的洞察,提供了單純基於血液或分子生物標誌物無法捕捉的資訊。」
從基因到環境 解鎖生物老化密碼
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開發能夠測量生物老化速度的工具。由於遺傳、環境和疾病等多重因素都會影響生理老化的速度,導致一個人的「實際年齡」往往無法完全反映身體被歲月侵蝕的程度。「老化時鐘」的發展,目的在彌補這一認知空白。
這些老化時鐘的潛在應用廣泛,像是在生命早期評估個人與年齡相關疾病的風險,從而爭取寶貴的干預機會。同時,它們也能作為追蹤減緩老化療效的生物標誌物,幫助研究人員即時評估干預措施的效果。
過去10年來,科學文獻中以及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廣告中,已經出現了許多候選的「老化時鐘」。其中有許多是透過將海量數據(例如血液中分子水平的測量值)輸入電腦演算法來開發的,以找出與老化相關的參數。然而,這些相關性背後的原因往往不明確。
「達尼丁研究」精煉大腦老化速度預測模型
為了開發一個更精準的老化時鐘,杜克大學研究大腦老化的伊森惠特曼(Ethan Whitman)團隊,從一項具里程碑意義的世代研究著手。該研究追蹤了1,000多名於1972年4月至1973年3月間出生於紐西蘭達尼丁的居民,研究人員自其出生起就對他們進行定期評估。在最近一次評估中,參與者接受了磁振造影(MRI)腦部掃描。
惠特曼的團隊將從860份腦部影像中測量出的數據輸入他們的演算法,並讓演算法尋找腦部掃描數據與「老化速度」(pace of ageing)之間的關聯。「老化速度」這項指標,整合了所有達尼丁研究參與者在心血管、代謝、免疫功能及其他生理測量方面與年齡相關的衰退數據。透過這種方式,研究團隊得以建立一個能從普通腦部掃描影像中,有效預測個人生理老化速度的模型。
資料來源:nature
瀏覽 36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