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區塊鏈如何共舞?HOYA BIT彭云嫻揭示履歷追蹤與公益群募新藍圖

記者孫敬/台北報導

適逢第15年的「比特幣披薩日」(每年5月22日),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HOYA BIT(禾亞數位)於23日舉辦「Bitcoin Pizza Day」交流活動,創辦人彭云嫻接受《科技島》獨家專訪時表示,全球積極發展AI同時,除了技術創新,也暴露出新的資安破口,如假冒警政單位的視訊詐騙。然而即便如此,HOYA BIT認為加密產業更應積極將AI融入公司治理,訪談中亦提出全新發想「履歷追蹤」和「公益群募」新藍圖。

延伸閱讀:台積電警告川普關稅衝擊:1650億投資案恐受阻 籲豁免半導體進口限制

HOYA BIT創辦人彭云嫻。(圖/HOYA BIT)

區塊鏈與AI:風險管理到信任機制的協同共舞

「回顧新興技術的發展,一開始最容易被投入黑色產業。」彭云嫻觀察區塊鏈或AI技術的起源,如深偽、加密貨幣投資詐騙這類「前衛」案例,顯示出詐團熟稔將新興技術投入詐騙操作,也是最快產出落地應用的一類族群。為了迎上AI潮流,HOYA BIT以此反思,從企業內部遠端辦公管理出發,奉行「簡單直覺易用」為核心原則,進一步將AI概念延伸至競品分析,找出和其他交易所的差異化,也參酌不同產業服務流程設計。

雖然尚有概念待驗證,但HOYA BIT以服務客戶為導向的「電商」為學習對象,「像電商購物的APP使用簡單且直觀,也會推薦消費者適合的產品。」能清楚掌握客戶喜好的成熟模型,讓彭云嫻思考結合加密產業投資組合的可能性,並舉加密市場投資人習慣,如風險偏好、資金範圍做分析推薦,AI不作為投資工具,反能協助投資人避免因外在因素變動而做出錯誤決策。

進一步延伸投資觀念,彭云嫻強調「投資」與「投機」應明確區分,呼籲投資者應如經營企業一般,關注資產長期價值,而非僅追求短期暴利。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幣雖波動性高,但具技術發展潛力的價值支撐,較符合價值投資邏輯;迷因幣、垃圾幣則多屬投機屬性,難以維持長期獲利。

履歷追蹤到群眾募資,建立區塊鏈產業信任

區塊鏈未來究竟可以搭著AI走向何方?彭云嫻以自身經歷眺望未來新的藍圖構想:「履歷追蹤」及「群眾募資」。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區塊鏈技術可做為供應鏈管理,紀錄並追蹤晶片流向、原產地、進出口,保障跨國供應與合規性,這概念恰恰符合美國前陣子積極追查,中國深度求索(DeepSeek)偷渡輝達(NVIDIA)高階H100晶片訓練AI模型一事。

撇除加密貨幣的幣價波動,會發現加密產業仍缺乏落地、有潛力的應用,「先前有非洲的非營利組織找我們談過,或許能藉由鏈上捐款強化資金流向透明度。」彭云嫻眼睛一亮的說道,台灣法規對加密產業仍有諸多限制,但若從公益募資面出發是一個新的機會,透過智慧合約透明化財務紀錄,減少中間機構的道德風險與資金流失,建立「區塊鏈版的嘖嘖(Zeczec)」平台,AI扮演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角色,公益出發擴大區塊鏈在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我們想做,但還需法規配合。」彭云嫻期待望未來能與主管機關建立更緊密對話,共同設計出既具公益精神、又可行合法的創新模型。

瀏覽 122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