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開發5G共感穿戴裝置 為聽障朋友開啟新生活
記者鄧君/新竹報導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每個人都應該有享受音樂的權利,然而,對於聽障/聾人族群來說卻備受挑戰。在文化部支持下,工研院開發的「5G共感穿戴裝置」打破聽覺限制,今年首度與國家兩廳院合作設計課程,致力消弭文化不平等,讓音樂的力量觸動更多族群。
工研院表示,工研院開發5G共感穿戴裝置,為聽障朋友開啟新生活,期許未來在創新科技的助力下,能讓所有族群皆能享受藝術表演,讓智慧生活能量更普及於民。這項創新技術改變聽障/聾人族群體驗音樂和表演的方式,也為臺灣創造更加包容和平等的文化環境,未來工研院將持續透過科技的力量,讓每個人都能享受藝術的魅力。
工研院指出,國家兩廳院「廳院學計畫」邁入第五年,今年首度邀請臺北市立啟聰學校11位學生參與,透過視覺、觸覺、手語及科技工具等方式,在一系列六堂課程及音樂體驗分享會中,打破音樂的感知界限。其中在「共感背心與肢體互動」課程中,運用工研院與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合作研發的「5G共感穿戴裝置」,將音樂的節奏與情感轉化成視覺、觸覺等訊號,讓聽障學生得以全新方式體驗音樂的魅力。
工研院副總暨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表示,臺灣約有10萬人以上的聽障/聾人族群,秉持科技為善理念,工研院一直努力以智慧科技為民眾創造幸福新生活、增進社會福祉。為協助聽障/聾人族群也能同樣享受音樂,工研院開發「5G共感穿戴裝置」,利用5G廣連結、低延遲特性,將音樂轉換成震動和光點,透過不同頻率、不同部位的震動,以及燈光效果的變化,讓聽障者/聾人也能感受到音樂的節奏和情感,使聲響與體感相互匹配,體驗現場表演的「共時感」與「一體感」。
國家兩廳院公共溝通部經理王統生表示,兩廳院持續推動永續共融的理念,落實文化平權。今年度的「廳院學計畫—藝術入校」旨在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用自己的方法感受音樂」,並使用工研院開發的「5G共感穿戴裝置」,讓音樂透過科技以更多元的形式被體驗。另外,分享會上也看到及聽到參與的學生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音樂及他們的生命故事,這就是兩廳院所期望打造不讓任何人被排除在外的共融劇場。
瀏覽 61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