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科技人的信念:從實驗室到國家競爭力的隱形戰場|專家論點【郭啟全】

作者:郭啟全(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暨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教授、明志科技大學智慧醫療研究中心教授、長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合聘教授、明志科技大學可靠度工程研究中心教授)

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TSMC)近期發生之2奈米技術洩密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事件涉及三位具有臺灣國立頂尖大學學歷並曾任職台積電的工程師,分別具有材料與化學背景,並且參與先進製程開發。台積電資訊安全部門透過監控系統發現資料庫異常登入紀錄,追查至新竹某商店,進而揭發洩密行為。涉案員工已轉任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 Limited, TEL),檢方配合台積電展開調查後,確認其非法轉移內部機密文件,並已遭法院裁定羈押並限制接見。

31
當高度專業的工程師選擇以非法方式轉移關鍵技術,背後不只是企業損失,更是對「科技倫理(Ethics of technology)」的背叛。(圖/AI生成)

據傳洩密行為導致台積電實施層級嚴峻之懲處,波及眾多高階主管,顯示其對機密維護之高度重視。外界亦質疑洩密事件可能早於新冠疫情期間即已發生,國安單位疑似早有掌握外流資訊。業界分析顯示,多國半導體產業有意取得台積電技術機密,以加速良率提升與降低製造成本。此事件已超越商業範疇,顯示強化企業資安管理與員工法治教育之急迫性,亦凸顯台積電需持續強化內控機制,以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台積電2奈米技術外洩案讓筆者再度思考:科技的價值究竟為何?當高度專業的工程師選擇以非法方式轉移關鍵技術,背後不只是企業損失,更是對「科技倫理(Ethics of technology)」的背叛,對無數科技人多年心血的踐踏。

114 1
圖中為本研究團隊獲得之臺灣發明專利,本團隊的研發主軸涵蓋快速模具技術、智慧製造系統,以及生醫材料接合技術等領域。(圖/郭啟全提供)

本研究團隊長期深耕於科技研發,累積了豐富之經驗技術 (know-how) 與理論知識 (know-why)。技術從無到有,並非僅依賴先進的硬體設備與研發資源,更有賴研究生與專題學生日以繼夜的實驗操作、資料分析與知識累積。這一些過程不僅形塑了團隊的專業能力,也奠定了持續創新的基礎。

上圖中為本研究團隊獲得之臺灣發明專利,本團隊的研發主軸涵蓋快速模具技術、智慧製造系統,以及生醫材料接合技術等領域。研發成果遵循「專利保護—學術發表—國際交流」之推廣策略,首先完成臺灣與美國發明專利申請,以確保創新成果的智慧財產權,隨後將研究成果投稿至國際學術期刊進行同行評審發表,並於國際研討會中公開發表與進行技術切磋,以促進與全球科技社群的知識互動與合作機會。

這一些成果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歷多年研發歷程、失敗經驗與團隊協作所淬鍊而成的結晶。然而,當研發成果遭到未經授權的複製、仿造或外流,其損害的不僅是技術本身的競爭優勢,更是對科技研發人員價值與努力的否定。因此,隨著科技進步與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推動「倫理教育(Ethics education)」成為臺灣工程與科研領域不可或缺的核心課題。唯有讓新世代工程師理解,科技不僅是可量化的成果,更承載著信念與責任(Conviction and responsibility),臺灣方能在國際舞臺上持續立足。技術成果或許可以被模仿,但其背後的精神(Ethos)卻無法複製。科技人應共同守護的不僅是研發機密,更是屬於整個專業群體的理想、價值與尊嚴。唯有兼顧技術創新與倫理自律,方能確保科技發展走向永續與正向的軌道。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