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保太慢?保險公司用 AI Agent 重寫流程,從人力密集到分鐘級完成(下)|專家論點【黃婉中】
作者:黃婉中(雲端架構師)
上一篇我們聊到 Agent 的原理,這一篇來看它怎麼在保險公司裡實際落地。

案例:用 Agent 重新設計核保流程
一開始提到的保險公司,過去最大的問題,是處理「複雜案件」:
- 不同部門要輪流審查(醫療、財務、法遵)
- 資料分散在多個系統
- 人工搬資料,容易出錯
結果就是:客戶等到焦慮,公司人力又被拖住。
我們幫他們設計了一個核保小組(Multi-Agent),各司其職:
- 資料整理 Agent:整理申請人資料
- 一般醫師 Agent(GP 家庭醫師):評估一般健康狀況
- 專科醫師 Agent:遇到特殊病史,轉交專科 Agent 判斷
- 財務 Agent:分析收入與資產,確認財務狀況
- 法遵 Agent:檢查法規與內控
- 摘要 Agent:整理報告
最後再交由核保員,做最終決策。
當中有指揮者(Orchestrator) 安排先後順序、什麼情況要平行處理。
舉例:家醫 Agent 發現心臟病史 → 自動轉給心臟科醫師 Agent → 再把結果回傳。
這樣就能同時處理多個申請案件,避免卡關。
成效
核保原本是個「勞力密集型」的任務。
AI Agent 上線後,核保員可以決策得更快、更準。
客戶回饋:
「AI 能在人類看不到的地方發現模式。資料量龐大到人類根本不可能逐一檢視,但 AI 做得到。」
研究也指出,AI 能將:
- 標準保單:核保時間從 3–5 天 → 縮短到 12.4 分鐘,準確率高達 99.3%。
- 複雜保單:處理時間縮短 31%,風險評估準確率提升 43%。
Agent 的價值
這個案例背後,展現了 Agent 的 3 個核心價值:
- 分工:不同角色專精不同任務,資料只在需要的地方流動。
- 平行處理:能同時跑多個任務,不用一關卡住全案。
- 自動串接:AI 自動呼叫 API、查資料庫,避免人工複製貼上。
此外,Agent 還能處理來自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資訊。
它會先解析與評估,再透過風險分類法轉成機器可讀的格式,讓系統能理解並正確分流。
因此,Agent 特別適合應用在 資訊量大、部門多、人工容易出錯 的情境。
不只保險
同樣的架構,也能套用其他領域:
- 供應鏈:訂單管理、庫存檢查、價格驗證
- IT 服務台:FAQ 查詢、自動派單
- 合約審查:比對發票與合約條款,找出異常
英國的 Markerstudy Group 就用 Agent 把理賠電話的非結構化紀錄轉成摘要,直接提供給專員參考。
結果:300 位理賠人員,每通電話平均省下 4 分鐘,一年累積下來等於 7,500 個工作日。
這證明 Agent 在「流程簡化+一致性」上的威力,並不限於核保。
小結
Agent 幫助我們把複雜任務拆小,交給專精角色協作完成。
把繁瑣的部分交給 Agent,人類就能專心做最後判斷。
對企業來說,Agent 正在變成新的「數位同事」。
下一篇,跟你分享另一個現實:
當 Agent 開始大量處理敏感資料時,安全與隱私,會成為下一個挑戰:AI Agent 五大疑慮,雲端架構師的實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