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衝突不是壞事!心理專家揭示4大步驟 從關係瓶頸走向真實親密

記者林育如/台北報導

無論身處何種年齡層或職業領域,與父母及朋友的關係總需要不斷經營與調適。尤其,在華人社會中,特別是親子關係,父母常常難以完全放手,無論是職業發展還是感情生活,哪怕已在高薪的科技業就業,或者是任職穩定的公務體系,父母總是充滿各種意見和建議。光合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鄭家揚表示,這樣的情況在許多家庭中並不罕見,因為父母往往還未準備好讓孩子完全獨立,而孩子則早已渴望掌握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決定。

任何人與父母及朋友的關係,總需要不斷經營與調適。(圖/123RF)

子女與父母之間,若是在價值觀與人生目標上的差異,沒有良好的溝通,往往會造成誤解與隔閡。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過得好,另一方面卻也希望孩子能遵循自己的期待與經驗,這正是親子之間常見的矛盾根源。

鄭家揚指出,這種「直升機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與決策,往往以「保護」之名行控制之實,這樣的教養方式不僅容易導致親子關係出現裂痕,也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做決定的機會,進而影響自信心的建立。長此以往,孩子不僅難以學習獨立,更無法為自己的選擇與行動承擔後果,進一步削弱了面對現實挑戰的能力。

鄭家揚提出,與父母建立成熟的溝通關係,需先從自我了解開始。他強調四個關鍵步驟:

一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清楚自己的目標與價值觀,是溝通的前提。若連自己都不確定想追求什麼,自然難以說服他人。

二、如何說服父母:理解父母的擔憂與立場,才能找到讓他們安心的溝通方式,而不是用對立的態度強行推翻。

三、如何與父母溝通:選對時間、方式與語氣,溝通才能有效。情緒冷靜時進行對話,更容易彼此聽見對方的聲音。

四、學習與他們相處:父母可能永遠無法完全放手,但與其對抗,不如學習在差異中尋找共處的可能。

此外,鄭家揚進一步強調,同儕之間的影響力是無法忽視的,尤其在青少年時期,這種影響力更為顯著。由於長時間與同儕相處,許多人往往過於關注同儕的評價與看法,甚至把自己的價值與成就與他人比較。這樣的比較不僅容易產生焦慮感,還可能加劇自我懷疑與不安。人們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卻常常因此忽略了自身的獨特性與真正的需求。這種對外界評價的過度依賴,會進一步影響個體的行為模式與自我評價,最終使其陷入不斷追求外在認可的困境,而忽視了內心的真實聲音。

在談到有效的溝通技巧時,鄭家揚提出以下四個要素:

一、打破「沒有衝突才是好關係」的迷思:有衝突並不可怕,避免衝突反而容易壓抑真實想法,造成更深的隔閡。

二、尊重彼此的差異:理解每個人背景、經驗不同,才能真正傾聽而非要求對方改變。

三、衝突中善用同理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能讓雙方都感到被理解。

四、語氣堅定,但溫和:即使立場不同,也應以溫和的態度堅持立場,減少對方的防衛心。

總結來說,鄭家揚提到的四大溝通要素,強調了衝突本身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尊重差異、運用同理心和保持堅定但溫和的語氣,能幫助我們在衝突中建立理解與信任,促進更真誠的互動。這些技巧不僅改善親密關係,也能在職場中創造和諧氛圍。

對於親子衝突的心境,鄭家揚也推薦了2首能引起共鳴的歌曲:

一、7月半《林森北路》

「走在林森北路、林森北路,頭前干有阮的路,走在人生的路,人生的路,阮毋驚頭前風雨,堅持當初美夢理想,毋管未來多麼艱苦,一步一步,總有一天會成功…」歌詞表達了一種堅持追夢、不畏困難的精神。

「無息無聲,坐一班北上的火車,孤單人影,不敢來想起故鄉父母和世大,一個人要去台北生活…」這段歌詞表達了孤獨與離別的情感。

MV中描寫了一位兒子努力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但父親始終不看好他。歌詞表現出他對自己未來的堅持,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都不放棄原本的夢想。然而,影片中的父子關係讓人感受到兒子渴望認可卻始終無法達到父親期望的無奈。兒子一個人北上努力,對母親說「再努力一下,很快就能回家了」,這份內心的掙扎與無力感從影片與歌詞中表露無遺。

二、Supper Moment《大丈夫》

「沒人能改變,昨天的你會更好,沒人能預言,後天的你會更糟,Hoo……願望是得到好分數,卻活得越來越糊塗,現實裡,Hoo……,你已你已變作…」歌詞陳述對過去和未來的反思,並透露出對現實和理想的矛盾與困惑。

「大丈夫,扛起了宇宙離別了呵護,再苦也都不可以馬虎,大丈夫,深呼吸一口,未來很多要兼顧,很多很多很多重擔,走的該走應愛沒愛,大丈夫…」這段歌詞表達了一種勇敢面對人生挑戰與責任的決心,充滿了堅定與自我勉勵的情感。

MV表現了生活中要負起的重擔和無奈,劇中兒子為了霸凌同學挺身而出、父親擺攤被警察趕的種種遭遇,父親告誡「沒事,不要搞事;有事,就不可以怕事…」這些情節和對話反映出生活的困難與無奈,同時也傳遞了一個重要的訊息:在現實中,我們或許無法避免痛苦和挑戰,但面對它們時的態度和勇氣,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

對於同儕關係與自我認同的心情,鄭家揚也推薦了1首能引發共鳴的歌曲:

 陳珊妮《恐怖谷》

MV從一開始便呈現每個人經過影像的「特別處理」,讓人感覺他們似真非真,這樣的影像效果反映出現代人對自我認知的迷茫與不真實感。隨後歌詞提到「什麼生物學的屬性,少女熟女以巧合的肌理,照黑鏡」,暗示人們的身份認同充滿了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彷彿透過一面「黑鏡」看見的只是迷惑的自我。

接著,「什麼社會學的屬性,每個人都為不認識自己,而焦慮」,表達了現代人在社會角色和自我認知上的矛盾,並且這種矛盾引發了焦慮。人們在外界期望和自身需求間掙扎,往往迷失自己。

「複製貼上後,再一鍵消失於記憶。你可還記得,舊照片裡,逼真的自己…」則反映了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複與模仿,缺乏對真實自我的理解與探索。整體而言,MV和歌詞共同表現了現代人對自我認識的困惑與焦慮,表達出身份的模糊和對自我的不斷尋找。

鄭家揚「大羊心理師人生相談室」粉專

 

瀏覽 114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