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協作力】從熱情與使命出發 追尋不求目的的真締

作者/王裕玲

現年67歲的金馬獎男配角—陳慕義,在周刊的訪問中提到:「把自由當作一種責任,它才有意義。」當我們在二十歲的年代,正向社會學習;當我們達到三十而立的自信時,仍在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當我們迎向四十這個必需不惑的年齡,歲月總是能教會我們放下後的自由真義。

人到了該付出時,就去尋找自己的深度使命,從熱情與使命出發追尋不求目的的真締。示意圖。圖/123RF

人際關係也是一種團隊協作,從家庭生活到校園學習,再到走入社會工作,每一個階段都能造就不同的自我價值。我們經常在工作後,加深社會化的習慣,形成了在人際交往上以有目的為前提的交友,特別是在業務、公關類的工作,或是把經營人脈、學習成長當作口號的現代人際焦慮,經常可見。然而,仔細觀察身邊的同事、朋友時,總會有些人並不特別成功,也不特別失敗,但在他們身上卻總是看得見熱情與自信。從這樣的人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人生發展的以下幾點。

更多新聞:【團隊協作力】提升信賴的八個好習慣 為自已與團隊存下第一桶金

沒有目的就是我的出發點

人與人之間,不一定要有目的。唯一問我有什麼目的的話,就是與不同的人交往、玩在一起、聊聊天,很有趣。這是一位長期在日本企業工作,但不適應於日商特殊職場文化的資深職場人的頓悟。他曾經經歷憂鬱症,讓自己週末爬上阿蘇山、泡溫泉與家人一起向大自然學習。即使如此,他依然無法感到開心。在經歷了自己的母親離世後,決定辭去工作回台陪伴母親走完最後一段人生。

用熱情創造共同回憶

現在的他再度回到日本,在熊本第一大銀行-肥後銀行擔任高階主管,服務台灣的企業在熊本取得更好的資源。即使是業務型態的工作,面對身邊三十代的高學歷日本青年,處於競爭關係的團隊中的他,依然不求目的地追求多認識人、多幫忙人、讓更多人認識日本、台灣的美好。在這個心態下,許多台灣電子公司的員工、供應商高管、老闆們,都自然而然地親近他,下班後或週末帶著紅酒、生鮮一起去他家庭院烤肉。某高管問他,是否缺業績?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嗎?賴先生笑著回答:「我這個年紀了,要求什麼?我有美好的家庭、令人羨慕的一棟小房子、你們這些好朋友。我又不缺大錢,要什麼業績?」

什麼是你的深度使命?

人到了該付出時,就去尋找自己的深度使命。這是一位前威剛科技高階管理者的人生感言。年近六十的他談到年輕時在工作上是全部都要,很努力想辦法大獲全贏。現在歲月給他的禮物,是充滿智慧的付出,支持著團隊、股東走上容易贏的道路,對於生病的員工給予心靈的鼓勵。他說,在四十歲時突然覺得自己活著除了社會價值觀上的家庭生活、奮鬥於工作外,總覺得應該有個更深層的使命。當時的他不知道是什麼,經過二十年的摸索,他仍不斷地好好問自己:「什麼是你的深度使命?」

佛法有句名言:人身難得,今已得。意思是投胎成為人,獲得這個身體已是不容易,而今生已得到。那麼這一輩子,在各種多元、豐富的人際交織下,在整個大團隊中的我們,該創造出什麼樣的意義與價值,才不浪費了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呢?

瀏覽 25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