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業回流卡關?沒工程師也沒機器人、難敵中國
記者李琦瑋/編譯
美國近年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reshoring),但面對中國在工程教育與自動化投資上的全力衝刺,美國恐怕難以迎頭趕上。專家直言,美國真正的危機不只是政策或工廠空地,而是「缺乏機械工程師」和難以普及的機器人自動化技術,這讓美國在工業創新上處於結構性劣勢。

中國每年培養超過35萬名機械工程師,美國則不到4.5萬人。再加上教育成本高昂、年輕人對製造業印象落後,使得工程人才持續短缺,進一步拖慢產業升級腳步。與此同時,中國則透過大學、技職學校與政府支持的學徒制度,打造完整人才鏈,壯大產業基礎。
資深機器人與自動化專家Shaun Edwards指出,「製造業復興不只是政府喊政策,而是要有『人』與『工具』。我們需要具備系統整合能力的工程師,也需要讓自動化技術成為中小企業也用得起的利器。」
Edwards提到,許多小型製造商雖渴望導入自動化,但面臨工具昂貴、系統複雜、人才難尋等現實困境。他曾推動的開源機器人平台ROS-Industrial,就是希望降低技術門檻,讓更多人能參與,但「開源」不是萬靈丹,還需要政府投資教育、培訓與技術支援。
過去幾年,美國雖然高喊製造回流,但實際成效有限。工廠產能不穩、供應鏈易受衝擊,中小企業普遍缺乏現代化技術與勞動力。與此同時,中國等國家早已積極佈局自動化基礎建設與技職教育,在全球競爭中占得先機。
Edwards強調,真正的解方是「同步投資人才與工具」,提升STEM教育資源、推廣現代工程職涯,並提供可實際應用的自動化技術,讓中小企業也能參與數位製造浪潮。
「機器人不會取代人,而是要讓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事半功倍」,Edwards說,若美國仍把教育、勞動力發展和機器人技術視為各自為政的議題,那麼製造業回流就無法成功。「我們需要機械工程師來設計系統,也需要自動化來幫助系統規模化,兩者缺一,恐將錯失產業競爭與經濟韌性的黃金機會。」
資料來源:The Robot Report
瀏覽 22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