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熱潮升溫 普及仍因高昂硬體成本卡關
記者黃仁杰/編譯
NVIDIA提出「實體人工智慧(Physical AI)」概念後,全球人形機器人研發動能明顯加快,各地廠商紛紛投入開發。然而,根據DIGITIMES最新報告,今年人形機器人僅佔全球機器人市場的0.2%,應用仍集中在物流、倉儲與製造等特定領域,距離跨產業、廣泛普及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AI助力模擬設計 開發流程更快更省
報告指出,人工智慧已經顯著縮短了人形機器人的設計週期。開發團隊能在進入實體製造前,透過模擬驗證雙足平衡或精細物體操作等複雜功能,降低試誤成本並提升決策效率。這種「虛擬先行」模式的確能加速技術演進,但是否能轉化為商業化成果,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製造成本居高不下 商業化推進受阻
真正的挑戰在於製造價格過於高昂。人形機器人需要更多晶片、感測器與精密致動器,生產規模又相對有限,導致單機成本難以下降。目前一台人形機器人價格落在5萬至40萬美元之間,遠高於同尺寸工業機器人的不到3萬美元。缺乏規模經濟,使得人形機器人短期內難以大規模進入服務業,遑論走進一般家庭。
發展進程分期演進 普及仍需耐心等待
DIGITIMES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發展會受到三大因素牽動:人工智慧的成熟度、硬體零組件的成本,以及安全規範的建立。短期內,AI進展將持續提升性能,但應用仍侷限在製造與物流領域。中期則有望隨著硬體價格下降,逐步切入服務業市場,不過仍需安全標準的完善。長期來看,只有當AI技術、硬體經濟性與安全規範三者同時到位,人形機器人才可能大規模走進家庭,成為真正的市場轉折點。
報告強調,人形機器人幾乎確定將成為「實體人工智慧」時代的重要一環。但決定普及速度的關鍵,並不是AI突破本身,而是硬體能否快速創新並降低成本。唯有如此,這場人形機器人的革命才可能從工廠逐步延伸到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