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隕石碎片揭密地球水源!「龍宮2號」樣本顯示小行星水流延後10億年

記者林育如/編譯

從小小的隕石碎片,也能看出宇宙的秘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龍宮2號」(Hayabusa2)任務帶回的小行星Ryugu樣本,最新研究顯示,水曾在這顆小行星形成 超過十億年後 流動,推翻過去認為小行星只在太陽系初期才有水活動的想法。

3 16
龍宮的名字源自於日本民間故事中一座神奇的水下宮殿——恰如其分地,它在現實世界中似乎也是一座水上宮殿。(圖/www.u-tokyo.ac.jp官網)

Ryugu是一顆「碎石堆」小行星,內部空隙多達50%。研究團隊利用 Lu–Hf(鑭–鉿)同位素定年法 發現,冰在小行星內熔化後形成水流通道,這可能是一次大型碰撞事件造成的。研究刊登在《Nature》期刊,東京大學地球行星科學系副教授飯塚毅(Tsuyoshi Iizuka)為第一作者。

「我們發現Ryugu保留了極為原始的水活動紀錄,水流遠比我們預期的持久。」飯塚在新聞稿中表示。「這改變了我們對小行星長期水資源命運的認知。」若小行星內的水能持續存在更久,則它們向地球輸送水的時間也可能比以往想像更長。

小行星是行星形成的重要「磚塊」,不像地球或火星經歷過劇烈地質變化,保留了原始物質,因此對研究太陽系起源及地球水來源極為關鍵。C型小行星如Ryugu含有水和有機物,能夠把水與生命的原料帶到年輕的地球。

延伸閱讀:
太空萵苣營養大縮水!太空人恐面臨骨質流失與腸道滲漏危機
2025年秋分來臨 北半球正式進入天文秋季
小行星短暫繞地球 太空採礦商鎖定天外金礦

研究團隊原本預期Ryugu的Lu–Hf同位素比例與地球上已知隕石相近,但結果完全不同:鑭的比例比預期高,顯示液態水曾將鑭從岩石中沖刷出去。這說明小行星內水流的時間比先前認知更晚。

「這次結果完全出乎意料!」飯塚說。「我們仔細排除了其他可能性,最後確認Lu–Hf系統被後期水流干擾,而最可能的觸發原因,是Ryugu母體小行星的一次碰撞,融化埋藏的冰,讓液態水滲透岩石內部。」

這項研究指出,C型小行星可能比預期更晚、更多地將水送到地球。若Ryugu母體能保存冰超過十億年,其他類似小行星也可能在年輕地球形成初期撞擊時帶來水分。

在Hayabusa2抵達Ryugu時,初步資料顯示這顆小行星非常乾燥,但帶回的樣本經過精密分析後,揭示了隱藏的水活動痕跡。飯塚表示:「雖然樣本極小,但經過新化學方法分析,我們仍能偵測到這些微妙的水流跡象。」

接下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分析磷酸鹽脈和與NASA「奧西里斯-瑞克斯」(OSIRIS-REx)帶回的Bennu樣本比較,看看這些小行星是否都呈現類似晚期水流,持續改寫我們對太陽系、地球水與生命起源的理解。

資料來源:Universe TodayUniversity of TokyoEarth.com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