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涯領航】從「電」到「智」 電機系學生如何掌握AI時代科技命脈?

媒體中心/台北報導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重鎮,對於電機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 EE)人才的需求始終居高不下。然而,隨著AI、物聯網(IoT)及電動車等新興領域的崛起,現代科技業對電機系畢業生技能的要求已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過去專精於單一硬體電路設計,到現在需要跨領域、軟硬整合的系統級專家,電機系畢業生必須進行思維與技能上的升級,才能在這場產業轉型中站穩腳跟。

隨著AI、物聯網及電動車等新興領域的崛起,現代科技業對電機系學生技能的要求已發生轉變。(圖/123RF)
隨著AI、物聯網及電動車等新興領域的崛起,現代科技業對電機系學生技能的要求已發生轉變。(圖/123RF)

現在電機人才必備特質

過去的電機系人才常專注於電力電子、傳統通訊或獨立硬體電路(如類比IC)。然而,現今的科技業更傾向於招募具備以下特質的「新電機人」:

  • 軟硬體協同設計思維

傳統電機專注於硬體層面的最佳化,例如如何讓電路運作得更快、功耗更低。但現代科技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智慧化」與「系統整合」。

關鍵轉變:畢業生不再只是設計一個電路,而是要從軟體(如韌體、演算法)的角度出發,反推硬體的架構設計。例如,設計一顆 AI 晶片,需要工程師同時理解深度學習演算法的需求,再設計出對應的高效能運算架構(如 VLSI 或 SoC)。

  • 數據驅動與演算法基礎

隨著生成式AI時代來臨,計算機科學與數據科學已成為電機領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是訊號處理組、控制組還是積體電路組,都需要具備處理巨量數據和運用機器學習的能力。

所需特質:具備強烈的邏輯抽象能力、對演算法效率的敏感度,以及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的建模能力。

畢業前掌握5大關鍵

為了順利進入科技業,電機系學生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技術能力升級:除了電機系本身的核心課程(如電路設計、電磁學、控制系統、功率電子)之外,建議補強程式語言(如 Python、C/C++)、嵌入式系統、物聯網應用、雲端運算或資料分析等技能,讓自己具備軟硬整合能力。
  2. 跨領域修課:可選修資訊工程、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入門、物聯網概論、自動控制與機器人、雲端運算基礎等,藉此在履歷或面試中展示「我懂硬體,也懂軟體」的綜合能力。
  3. 實作經驗累積:參加校內專題、實習、競賽、開源專案,積累「從想法到產品」的經驗。許多科技公司看重的不只是理論,而是「你做過什麼、怎麼做、結果如何」。
  4. 培養軟技能:科技業強調團隊協作、跨部門溝通、自學與適應能力。根據 1111 人力銀行調查,科技業不僅需要技術專才,軟實力(如溝通、協作、問題解決)也是重要評量。
  5. 建立自我品牌與特色:在履歷自我介紹中,提早醞釀「我有電機背景,現在往智慧硬體/物聯網/平台整合發展」的訊息。這樣即便競爭激烈,也能讓你從眾多電機畢業生中脫穎而出。
電機系畢業生必須進行思維與技能上的升級,才能在這場產業轉型中站穩腳跟。(圖/123RF)
電機系畢業生必須進行思維與技能上的升級,才能在這場產業轉型中站穩腳跟。(圖/123RF)

電機系獨有優勢-底層功力

即使沒有充足的跨領域準備,電機系扎實的基礎訓練仍是其他科系難以取代的優勢,可作為進入科技業的堅實後盾。

  • 底層物理與雜訊處理:電機系學生對電磁學、固態電子學、雜訊(Noise)和訊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 SI)有深刻理解。在設計高速傳輸介面、高頻電路(RFIC)或先進製程晶片時,這些底層物理知識是確保產品效能和穩定性的關鍵,是資工背景人才相對缺乏的。
  • 系統級整合與測試:電機系組別多元,涵蓋從電力、控制、通訊到 IC 設計。這種全面的視野,使電機人能夠更好地進行系統驗證、故障排除(Troubleshooting),並理解硬體製造流程中的限制。

1111職涯專家陳坤平表示,科技業對電機系畢業生的期待,已從「熟電路、懂電力」轉向「懂硬體+懂軟體、能整合、能快速學習」,建議電機系學生提前修讀跨領域課程、累積實作經驗、培養軟技能,並善用電機背景作為進入科技業的強項。即便起步較傳統,也別忽略電機系紮實底子正是許多智慧產品、智能硬體、IoT 系統所需要的關鍵。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