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涯領航】科技業「隱形王牌」 化工系學生如何成為製程核心戰力?

媒體中心/台北報導

在台灣,科技業的脈動看似由電子電機與資訊工程人才主導,但若缺乏優質的材料與製程作為基石,一切尖端科技都將淪為空談。擁有深厚基礎的化學工程學系(化工系)學生,可憑藉「物質轉換」與「量產優化」的獨特優勢,成為半導體、光電、綠能等高科技產業爭相延攬的人才。

然而,面對產業升級,傳統化工人才已不足以滿足現代科技業的需求。化工系學生必須認知到傳統與現代專業人才的差異,才能成功轉型,站上高薪與高發展性的職涯跑道。

面對產業升級,傳統化工人才已不足以滿足現代科技業的需求。(圖/AI生成)
面對產業升級,傳統化工人才已不足以滿足現代科技業的需求。(圖/AI生成)

技能轉型:從工廠操作到奈米製程

傳統的化工系畢業生,其專業多應用於石油化工、塑膠、傳統製藥等領域,強調大型單元操作、流程控制與安全管理等。然而,現代科技業對化工人才的需求已發生本質上的轉變,更專注於微觀的薄膜、奈米材料、原子級製程,必須具備與電子、電機、資工(數據)工程師協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換言之,從只做「製程設計」走向「製程+資料+系統整合」的能力是關鍵轉變。現代科技業中的化工人才,更常被稱為「製程工程師」或「材料研發工程師」,是將實驗室配方成功轉化為大規模、穩定、高品質商業產品的關鍵角色。

超前部署鎖定「製程優化」與「數據分析」

化工系學生若想順利跨足科技業,應在大學期間鎖定以下核心技能進行準備。

1.專攻微觀尺度與材料科學
深入研究與半導體、顯示器、電池等相關的微觀製程知識。

核心課程深化:重修或選修固態電子學、薄膜技術、表面化學等,將傳統的化工熱力學、單元操作等知識,應用到微米或奈米級的製程環境中。

製程知識實務:積極了解光刻(Photolithography)、蝕刻(Etching)、化學氣相沉積(CVD)等半導體核心製程原理,這對於擔任製程工程師至關重要。

2.強化數據分析與程式應用
現代製程的優化高度依賴大數據分析,化工人才必須從「實驗紀錄者」轉變為「數據決策者」。

跨領域選課建議:修習統計學、應用線性代數,以及程式設計(Python/Matlab 進行數據分析與建模)的課程。若學校提供綠色能源、生化工程技術等跨領域學分學程,應積極參與。

模擬與建模:學習使用如ASPEN Plus, CFD等製程模擬軟體,提升在電腦上預測與優化反應條件的能力。

3.爭取半導體/電子業的實習經驗
在學期間進入台積電、聯電、美光等公司的製程或研發部門實習,是彌補理論與業界實務落差的最佳途徑。實習經驗不僅能讓你熟悉高潔淨度廠房環境,更能直接將專業知識與產線問題結合。

【學長姐帶路】多間知名科技公司暑期實習面試心得

化工系獨有優勢:科技業的材料與量產守護者

即便畢業前準備較少,化工系學生仍有3大不可取代的優勢,包含系統性問題分解能力、材料與表面化學知識,以及製程安全與品質控管的實務經驗。建議在面試或履歷中,強調曾在專題或實習中做過的「實驗設計、數據解析、量測誤差處理、流程優化」等具體案例,並表達願意快速學習資料科學/自動化工具的態度,便能從純技術背景者中脫穎而出。

1111職涯專家陳坤平表示,化工系畢業生若能把傳統的製程與材料專長,與資料分析、自動化與產品化能力結合,就能在台灣追求高附加價值的科技職場佔有一席之地。未來的關鍵不只是「懂化學」,而是「能把化學工程思維轉成可量化、可部署、可商用的科技解決方案」。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