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大7團隊AIGO盃出線 從醫療、托幼到長照實現AI落地
記者黃仁杰/台北報導
在人工智慧快速演進的今日,台灣高教也正在加速 AI 的場域導入與跨領域整合。淡江大學在今(2025)年 AIGO 淬煉實戰盃共有7支團隊入圍,更勇奪佳作、優等等大獎,落地實作成果從醫療影像、會議管理、寵物照護到長者安全監測,以技術解決真實問題。這些團隊不僅展示模型能力,更強調「使用情境」與「產業需求」的結合,讓 AI 不再只是概念,而是被看見、可運作、能落實。

今年獲得優等的 「基於機器學習結合大型語言模型的膀胱癌影像切割系統」,由淡大 AI 系老師秦御庭與資工博生姜文棟組成的團隊 AI 逗陣GO 開發。膀胱癌與乳癌、肺癌等器官不同,其病灶多集中於膀胱黏膜,呈現乳突狀、內壁不規則等細微結構,無法直接套用現有醫療影像 AI。團隊因此設計一套專門針對膀胱癌的影像切割模型,並結合 LLM 協助調參與處理流程,讓系統能更精準地從影像中辨識病灶。隨著全球膀胱癌病例逐年攀升、台灣男性十大癌症中亦名列前茅,此成果有望減輕醫師負擔,也能讓追蹤檢查更加即時有效。
在智慧行政與企業效率領域,「全域意境感知之智慧會議秘書系統」 則提出另一種 AI 與人類協作的工作方式。由張志勇特聘教授與研究生曾子昕組成的團隊「AI 因由夫來」,打造的不只是逐字稿工具,而是一名能參與會議流程的「智慧幕僚」。系統會在會前整合 LINE、Email、雲端文件等背景資料;會議進行中自動產生逐字稿、分析語意脈絡、抓出關鍵決策;會後更能主動生成任務清單、指定負責人與截止日,並自動推播到訊息管道。該團隊表示,作品入圍後立即獲八家企業簽署合作意向,可見產業對「會議自動化」需求極為殷切。
從企業會議到日常生活,今年 AIGO 也看到 AI 與民生應用的深度結合。「具學習能力的個人化寵物群組系統」由三位 AI 系大三學生組成,不同於一般寵物機器人或 FAQ 系統,他們打造的是可在群組聊天環境中自動學習、萃取資訊的智慧照護服務。系統支援語音、圖片、影片等多模態輸入,並透過醫療 RAG、推薦 RAG 與知識圖譜整合,使回答不僅即時,也能兼具專業性與個人化。作品獲資策會邀請參展,團隊也表示從專業交流中獲得珍貴回饋,讓他們更確立往智慧化照護持續深耕的方向。
教育場域同樣展現高度落地性。「AI 智慧幼兒園成長指標觀測與數位聯絡簿系統」 由三位資工系學生組成,在少子化與雙薪家庭普遍的背景下,家長對托育透明度的需求逐漸升高,而老師卻長期被大量記錄工作占據。團隊透過影像辨識、人物追蹤、骨架分析等技術,把幼兒園既有的監視器畫面轉成 AI 可理解的訊號,並能量化為五項成長指標:專注度、參與度、社交互動率、活動量與情緒。系統也提供家校間的自動化紀錄與溝通方式,讓老師減少行政負擔,也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一天。
在高齡化議題上,今年有兩件作品特別聚焦長者照護。其一是 「多模態互動感知與情境理解的長者日照行為辨識與異常偵測系統」。團隊結合 YOLO-World、SAM 影像切割、Transformer 時序建模與 GPT 語意生成等技術,能辨識長者的行為、追蹤人與物的互動並生成語意化紀錄。跌倒、徘徊、異常互動等高風險行為可即時被偵測,並同步產生可讀的文字報告,適用於日照中心、養護機構與居家照護。另一項則是 「關懷長輩情細語健康的虛擬兒女引導對話系統」,打造一位可陪伴長者、透過「隱性聊天」蒐集健康資訊的虛擬角色。系統會在自然對話中取得飲食、睡眠、用藥等重要資訊,並具備情緒辨識、語氣調整能力,讓科技看起來更貼心、更有溫度。
最後,「手做教學影片問答系統」 則切入教育與技能訓練的痛點。許多學習者使用實作影片時常面臨「重播、倒帶卻找不到步驟」的困擾。團隊整合 Whisper 語音辨識、SAM 物件分割、CLIP 語意對齊與 GPT 語意推理,把影片內容轉換為具邏輯結構的知識圖譜。使用者以自然語言提問後,系統會回傳最相關的影片片段,並附上物件功能、時間戳與步驟說明。這項技術不僅適用 Arduino 手作,也可擴展至新手爸媽教學、工程訓練與醫療手術示範,展現多模態 AI 在技能傳遞上的巨大潛力。
今年的參與AIGO 的七組淡大團隊呈現的不是紙上模型,而是能跨越場域、直接落到人們日常中的 AI。「實戰」不再只是口號,從看診、照護、托育到企業協作,每一個作品都在回答解答AI 如何真正改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