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二三事】職場不安感蔓延?企業與員工的信任修復戰 啟動3種關鍵對話
記者林育如/台北報導
隨著全球經濟放緩、組織不斷調整架構,加上人工智慧(AI)技術迅速滲透職場,越來越多上班族正經歷一種難以言說的心理壓力。他們並非遭遇立即裁員,也不是面臨明確危機,而是長期處於一種「不安卻無法具體說明」的精神緊繃狀態。

這波「職場焦慮症候群」正在白領階層中擴散,尤其在科技、媒體、金融等高變動產業格外明顯。即便工作內容看似正常,員工卻常對主管的一句話、一項政策的變動,產生過度聯想與擔憂,形成一種「預設最壞情境」的心理防禦模式。
焦慮來源1:裁員訊號模糊,職場充滿「靜默恐慌」
在過去幾年,許多全球大型企業即使營收成長,仍選擇持續裁員、精簡部門,讓「穩定工作」成為一種逐漸消失的幻象。員工普遍認為,績效好也無法保證工作不會被砍,人力資源調整變得不可預測,導致任何變動都容易被解讀為「裁員前兆」。
原本日常的動作——像是會議風格轉變、專案被重新分配、某些同事突然離職——現在都可能觸發員工內心的警報系統,讓人陷入無止境的猜測與心理壓力之中。
焦慮來源2:AI技術突進,工作角色出現「不可名狀的不安」
生成式AI的快速普及,讓許多職位感受到結構性威脅。即使員工明白AI尚無法全面取代人類,他們仍會問自己:「我的工作是不是下一個被淘汰的?」尤其當企業導入新工具,卻沒有清楚交代未來人力方向或職責定位時,更容易讓人陷入茫然與被動。
一些主管鼓勵員工學習AI工具,如ChatGPT、Copilot或自動化流程,初衷是提升效率與應變力,但在溝通未到位的情況下,卻常被員工視為「轉型清洗的前奏」,進一步放大焦慮。
企業也有壓力:數位轉型與內部溝通的拉鋸戰
對企業而言,導入AI與精簡結構並非純粹為削減成本,而是對抗市場競爭、強化效率的必要行動。但在快速推動轉型的同時,若缺乏對員工情緒的管理與充分溝通,往往會導致信任斷裂與離職潮。
一項常見錯誤是高層低估變革對基層員工的心理衝擊,或過度使用技術性語言,無法清楚傳達決策背後的用意。員工在資訊不對等的狀況下,只能靠「腦補」來填補真相,結果就是不安進一步升溫。
員工該怎麼自處?三種策略擺脫過度焦慮
1建立「事實查核」習慣
別讓謠言與情緒綁架判斷。回頭檢視自己的工作績效、部門營運狀態與產業趨勢,有助於判斷現實風險,減少不必要的自我恐慌。
2強化跨職能能力與適應力
AI時代下,具備「學得快、轉得動」的能力比任何穩定工作更保值。不妨主動學習如自動化工具、簡報設計、資料分析等技能,讓自己在組織內更具彈性與不可取代性。
3建立心理支持系統
無論是與同事交流職場經驗,或尋求心理諮詢與職涯教練的協助,及時釋放情緒、釐清焦慮來源,才能從容應對環境變化。
企業應如何修補信任裂痕?
1透明化變革流程,讓改變不再神秘
企業若計劃導入AI、調整組織架構,應該及早說明「為何改」、「怎麼改」、「對員工有何意義」,用清楚、易懂且有同理心的語言溝通,而不是冷冰冰的報表或口號。
2主管應成為情緒穩定的關鍵角色
一線主管最能察覺團隊情緒變化。建立固定的溝通機制,如定期一對一對話、匿名回饋收集等,有助於及早掌握壓力點並向上反映。
3打造心理安全的文化氛圍
讓員工敢於發問、敢於不懂、甚至敢於失敗,是企業抗壓與創新的基礎。建立如內部問答平台、情緒支援資源與彈性制度,是長遠信任建構的根本。
未來職場的競爭力,不只靠科技,更靠人心韌性
AI與數位轉型已是不可逆的浪潮,但企業若忽略人性的承接與對話,就可能在效率提升的同時,流失最寶貴的資產:人才。
面對「不安共鳴」成為新常態的職場環境,企業與員工都需要一套新的信任語言與心理機制,才能共同走出焦慮迷霧,迎向真正有彈性與創造力的未來。
瀏覽 11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