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向下扎根 科教館「AI START程式競賽」點燃學習熱潮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今年再度舉辦「2025年AI START!程式競賽」,參賽團隊以國小學童為主,期望透過有趣又具挑戰性的遊戲式競賽,向下扎根AI程式教育,引導孩子們認識AI、學習程式語言。7月5日舉行一整天、6大主題的賽事,共吸引來自全台10個縣市的84組隊伍、超過200位國小學生熱情參與,展現團隊協作與創意表現。

科教館今年再度攜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結合智高公司、貝登堡公司、奧斯丁公司與樂益文創公司等業界夥伴,舉辦「2025年AI START!程式競賽」,總計規劃4項技術競賽與2項創意組賽事,全面涵蓋AI應用、感測器整合與生活情境設計等面向。
延伸閱讀:AI教育向下扎根!中正高中校長江惠真超前部署 強調「自主判斷」
7月5日上午的技術賽項如「START!AI智慧小車賽」,要求選手們駕駛具備影像辨識功能的小車,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循跡、顏色辨識與目標夾取3大區域的挑戰,考驗團隊默契與程式整合能力,在此項目獲得第一名的為桃園市普仁國小學生廖秉華、陳可剛、劉彥為、蔡汶潔。
而今年新增的「AI智慧農業採收機器人賽」引導學生模擬智慧農業場景,開發能自動辨識與分類水果的採收機器人,不僅落實AI影像應用,更融入永續農業的教育理念,此項目獲勝者為台北市私立復興小學學生林品嫻、蔡侑廷。
科教館提到,下午的賽事則是「R4M機器人任務賽」以及「WRO Robostarter–Sumo」。前者學生需在2分鐘內操控機器人完成多項任務,過程中必須運用邏輯思維與策略分工才能取得高分;後者則結合MATRIX金屬機器人,更是一項緊張刺激的對戰競賽,選手需透過程式與手動操作,將對手推出場地獲得勝利,過程節奏緊湊,極具觀賞性。
科教館指出,創意組方面,學生們以「智慧校園」為主題展開設計,並特別著重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參與新創組的學生需使用Micro:Bit等開放硬體,搭配AI影像或語音模組,設計能於校園中執行辨識與互動任務的智能裝置,作品從智慧出勤管理到環境偵測系統,不但展現小學生的驚人創意,更突顯科技與日常生活結合的潛力。獲得新創組第一名的為來自台中市私立華盛頓國小的學生梁恩睿、陳翊豪,以及台中市私立明道普霖斯頓國小的學生莊尚恩。
而創客組則進一步挑戰學生的製作與整合能力,選手們利用開放材料打造各式具有社會價值的智慧裝置,如結合節能、環保與健康管理功能的系統,讓科技教育與永續議題緊密結合。由桃園巿西門國小的學生黃弈豪和新竹市東園國小的學生黃士昕,以符合SDGs永續發展目標且極具創意的設計獲勝。
科教館館長劉火欽表示,為協助學生熟悉比賽內容並提前培養AI技能,科教館和師大團隊特別在賽前的4至5月間規劃10場次專業研習課程,內容涵蓋從Micro:Bit基礎應用、感測器操作,到AI小車與機器人系統整合等主題,透過實作訓練引導學生逐步建立AI思維與設計邏輯。這些工作坊不僅讓學生在競賽前就能累積經驗,也讓AI教育不再只是課堂知識,而成為孩子們主動探索與實踐的起點。
台師大科技系教授張玉山說,「AI START!程式競賽」不僅是技術的比拚,更是讓孩子們自由探索與表達創意的重要平台。該活動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取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運用各種科技工具與資源進行設計與創作,透過親手實作、團隊協作與持續嘗試,真正體會科技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期待未來更多學子透過這樣的平台,啟動他們心中的AI種子,成為下一代的數位創新人才。
瀏覽 19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