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重塑企業文化 他們熱愛回辦公室上班「用AI、聊心理健康」

記者彭夢竺/編譯

隨著Z世代工作者重返辦公室,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企業文化。透過擁抱AI、讓心理健康對話變得日常化,並更真實地做自己,這些新世代正在打破傳統職場規範。

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許多Z世代是在疫情期間進入職場,在遠距工作、充滿不確定性和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摸索他們的第一份工作。

隨著Z世代工作者重返辦公室,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企業文化。(圖/AI生成)
隨著Z世代工作者重返辦公室,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企業文化。(圖/AI生成)

一些頂尖企業領袖將遠距工作的興起與Z世代掛鉤,並對職場紀律和員工參與度表達擔憂。摩根大通(JPMorgan)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最近評論,他自己從疫情以來每週工作7天,但Z世代卻沒有出現。

78歲的英國商人亞倫·舒格(Lord Alan Sugar)也說,年輕人「只想坐在家裡」,應該回到辦公室上班。

儘管如此,房地產公司JLL對全球12,000名員工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年輕工作者其實更渴望面對面互動,且平均每週進辦公室3天,比其他所有年齡層都來得多。

當資深專業人士不願進辦公室時,年輕人發現他們到公司時,不是獨自一人,就是被同齡人包圍。

這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職場趨勢,從在網路上爆紅的「Z世代凝視」,到「辦公室警報器」美學,甚至像「ick」這樣的抖音(TikTok)流行語也漸漸融入專業術語。

「我們模糊了同事與朋友之間的界限,這讓我們與人一起工作時感覺更自在。」

職場情報公司Workplace Intelligence的執行合夥人丹·紹貝爾(Dan Schawbel)表示:「Z世代正在重新塑造職場規範,他們引入了反映其價值觀、數位流暢度與追求真實感的新工作方式。」

Z世代「有目的」社交填補職場空缺

資深專業人士更喜歡在家工作,這侵蝕了許多年輕工作者所尋求的茶水間閒聊和師徒文化。為了填補這個空缺,Z世代變得更有目的地進行社交。

25歲的公關專業人士李唯容(Weirong Li)畢業於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她每週進辦公室5天,而她的資深同事則多半採取混合或遠距工作。李唯容注意到,會進辦公室的人通常和她年紀相仿。

「這種混合式排班是基於你的職位層級,如果你職位較高…你會有更多彈性不進辦公室,因為你已經證明了自己,不需要再建立人脈網絡。」

這讓李唯容學會深思熟慮地與同事互動,包括利用線上和實體的機會。「我與資深同事的大多數連結,如果不是在辦公室建立,都是先從線上開始,因為我本來不認識他們。我會在LinkedIn上聯繫,甚至直接寄信給他們。」李唯容解釋。

她補充說,她會「非常認真看待」茶水間閒聊,因為她將其視為開啟對話和認識新朋友的機會。

外媒《CNBC》先前報導曾提到,一些Z世代工作者會特意報名參加專業社交活動,試圖在有組織的環境中彌補人際網絡的空缺。

25歲的稅務顧問維韋克·哈里亞(Vivek Haria)當時指出,他已經參加了倫敦金絲雀碼頭商務區為年輕專業人士舉辦的10場活動,因為辦公室裡資深工作者都沒出現,讓他感到孤獨。

隨著Z世代工作者重返辦公室,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企業文化。(圖/AI生成)
隨著Z世代工作者重返辦公室,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企業文化。(圖/AI生成)

將完整的個人特質帶入職場

Z世代工作者毫不避諱地將個人特質帶入職場,並模糊個人與專業之間的界線,包括穿著更隨意,以及在會議和對話中更直率。

27歲的公關經理麥蒂·蘭尼(Mady Lanni)將穿著舒適列為首要考量,並表示她會「將完整的自己帶到工作中」。「我上班時不會穿西裝褲和高跟鞋。我每天都穿運動鞋或柏肯拖鞋。」

Z世代工作者在職場上的表現通常更隨性、自在。「在團隊會議中,永遠是Z世代選擇坐在地上,而不是坐在桌前的椅子上,」蘭尼說:「我們會找懶骨頭或更獨特的座位。」

李唯容相信,帶著真實的個性上班是Z世代獨有的文化特質,無論這是否符合傳統企業規範。「這是我們Z世代規範的一部分,就是展示我們是誰、我們代表什麼、我們的使命和目的…以價值為基礎的行動和對話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她說。「我們更開放,也意識到這是一種超能力,這就是人們會記住我們的方式。」

重視心理健康 職場上大方暢聊

在過去,心理健康是職場上不便提及的話題,但Z世代工作者將身心健康列為優先考量。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一項針對全球超過10,000名18至34歲受訪者的研究顯示,大約51%的年輕人將身心健康視為未來成功的主要指標,超越財富、職業和家庭關係等其他因素。

公關專業人士李唯容指出,疫情後,心理安全感對年輕人來說非常重要,這基本上意味著能夠將情感層面帶入工作中。她的朋友和同事們經常在午餐休息時間互相關心。「我們非常重視談論彼此的身心狀況,以便在工作環境中認識到對方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年輕工作者像李唯容一樣,試圖讓對話更深入,而不是僅限於例行的辦公室閒聊。「我們模糊了同事與朋友之間的界限,這讓我們與人一起工作時感覺更自在,」李唯容說。「我們覺得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觀,可以產生共鳴。這讓溝通更容易。我們真的不希望24小時都用非常正式的方式溝通。」

蘭尼也說,她會主動關心看起來壓力很大或不知所措的同事,並補充說Z世代在職場上更願意討論心理健康問題。

每週進辦公室3天的蘭尼補充,年輕世代正在「推動納入心理健康服務和福利的需求…請心理假正變得越來越被接受。」

隨著Z世代工作者重返辦公室,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企業文化。(圖/AI生成)
隨著Z世代工作者重返辦公室,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企業文化。(圖/AI生成)

積極擁抱AI 將其視為「數位教練」

Z世代工作者比其他世代更快地擁抱生成式AI,並利用這項科技在職場上取得優勢。

25歲的公關經理格蕾西·利西克(Gracie Lissick)表示,年輕世代可以幫助他們的團隊讓AI的使用變得日常化。「我們有一個很棒的『麥可·喬丹時刻』,可以幫助我們的團隊實施AI。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成為團隊的資源。」

根據勤業眾信的資料,大約57%的Z世代已經在日常工作中運用AI處理各種任務,無論是內容創作、數據分析、專案管理或其他工作,且大多數人對此抱持正面看法。

利西克表示,擁抱AI是一項優勢,因為這能向經理們展現你具備科技敏捷性和前瞻性思維。

李唯容說,像她這樣的年輕人正在使用AI來節省時間並提升工作品質。「我們的目標是之後能有更多時間做其他事情,所以我覺得我們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世代,與別人想的相反。我們也總是在嘗試新的工具,特別是在AI領域,這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

職場情報公司的紹貝爾補充:「許多Z世代工作者正在使用AI來彌補知識、自信和專業支持上的不足,幾乎將它視為一個數位教練或副駕駛。雖然它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師徒指導,但對Z世代來說,AI正成為一個可靠的替代品——它24小時待命,不會評判你,而且通常比忙碌的老闆更有反應。」

資料來源:CNBC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