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瀏覽器挑戰者Comet對決老大哥Chrome 下個AI瀏覽器將由誰定義?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瀏覽器之戰」(Browser Wars)曾是1990年代科技圈最具代表性的競爭事件,當時,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與Netscape Navigator為市場霸主地位展開激烈較量,最終IE憑藉綁定Windows的策略取得勝利,多年後,這場戰火再度燃起,而引爆競爭的核心,不再是作業系統,而是AI。
隨著生成式AI技術日益成熟,瀏覽器成為科技公司爭奪使用者的新前線,Google、Microsoft、OpenAI,以及新創瀏覽器公司如Brave與Arc,紛紛將AI助手與智慧搜尋整合進產品中,試圖打造全新的瀏覽體驗。
微軟在Edge中深度內嵌Copilot,讓使用者能直接透過網址列向AI提問,快速獲取網頁摘要或自動撰寫內容。Google則在Chrome中測試內建Gemini模型的工具,為使用者自動整理網頁資訊,並提供即時翻譯與快速筆記功能,而OpenAI則與Opera、Arc等新興瀏覽器合作,推出以ChatGPT為核心的「對話式瀏覽」,讓使用者能用自然語言與瀏覽器互動,獲取更精準的資訊。
在這場競爭中,瀏覽器的定位已從單純顯示網頁,轉變為智慧化的私人助理,能理解使用者意圖,輔助研究、整理數據,甚至直接生成客製化內容。

延伸閱讀:
AI取代工作只是假象?耶魯大學研究:AI對就業市場影響「微乎其微」
AI的整合正在改變人們的上網模式,以往查找資料必須透過搜索引擎,如今使用者可以直接向瀏覽器發問,並立即獲取整合過的答案,這種轉變不僅提升效率,也對網路生態造成衝擊,若更多人透過AI摘要或互動式回答獲得資訊,傳統網站的流量與廣告收益可能因此下滑。
同時,AI讓瀏覽器在生產力與可及性上有顯著提升,它能將冗長文章濃縮成重點,為外語網頁提供即時翻譯,甚至支援語音對話,讓資訊獲取更快速、更包容。
這場AI瀏覽器之戰不僅是功能的較量,更是資料與信任的博弈,由於AI模型需要大量使用者行為數據來優化功能,各公司必須在智慧化與隱私保護之間找到平衡。
大型科技公司正透過垂直整合鞏固生態圈,Google試圖將Search、Gemini與Chrome串聯成完整的閉環體驗;微軟則整合Bing、Edge與Copilot,形成自有生態;新創瀏覽器則以「無追蹤」與「AI在地運算」為賣點,吸引重視隱私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