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競爭戰的「2大殺手鐧」 以量取勝的華為晶片、廉價能源

記者彭夢竺/編譯

在全球AI領域的激烈競爭中,中國正依賴2項關鍵武器與美國抗衡,大規模的華為晶片叢集和豐沛的廉價能源。儘管普遍認為中國設計的AI半導體在單一晶片性能上不如美國的輝達(Nvidia),但中國憑藉其獨特的戰略,持續在AI模型開發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許多頂尖模型更是運行在國產晶片上。

在全球AI領域的激烈競爭中,中國正依賴2項關鍵武器與美國抗衡,大規模的華為晶片叢集和豐沛的廉價能源。
在全球AI領域的激烈競爭中,中國正依賴2項關鍵武器與美國抗衡,大規模的華為晶片叢集和豐沛的廉價能源。(圖/123RF)

華為晶片「以量取勝」對抗輝達

美國的輝達圖形處理器(GPU)被視為訓練和運行AI模型的黃金標準。然而,由於美國的出口管制,輝達最先進的晶片無法運往中國。儘管輝達獲准向中國市場銷售降級版的H20晶片,但據報導,北京仍鼓勵國內企業避開輝達產品,轉而使用國產晶片。

中國科技巨頭華為(Huawei)的昇騰(Ascend)系列晶片便成為主力。雖然在「單晶片對單晶片」的基礎上,華為無法與輝達競爭,但其優勢在於能將大量晶片連結成高效能的「叢集」來匹敵輝達的系統。

以華為的CloudMatrix 384為例,它連結了384顆昇騰910C晶片,目的在提供可與輝達最先進系統之一GB200 NVL72抗衡的性能。然而,輝達的GB200 NVL72僅使用72顆GPU,這意味著華為的產品使用了5倍自家晶片來達到類似性能。Counterpoint Research副總監Brady Wang指出,這種策略依賴高速互連技術來快速移動數據,這樣的設置不需要頂級晶片,正好符合中國目前的實力。

能源補貼政策成AI發展的加速器

使用更多晶片也意味著顯著更高的功耗,這正是華為系統的劣勢。然而,中國在這方面擁有相對於美國的廉價能源優勢。

Mercator中國研究所(MERICS)資深分析師Wendy Chang表示,像CloudMatrix這樣的解決方案雖然不如輝達系統具備電源效率,但中國得益於其大量的廉價能源。中國對包括太陽能、風能和核能在內的綠色能源進行了大規模投資,使其在建置AI基礎設施時能依賴低成本電力。

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積極支持此一努力。從上海到科技中心深圳等城市,紛紛提供補貼或「代金券」來降低企業租賃計算能力的成本。《金融時報》本週報導,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向使用國產晶片的資料中心提供電費折扣。

國產晶片受限:技術代差與供應鏈挑戰

儘管中國的「晶片集群+廉價能源」策略短期內奏效,但其永續性仍面臨挑戰。華為的昇騰晶片由中國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代工,但中芯國際的技術比全球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TSMC)落後數代。

這是因為中芯國際因各國的出口限制,無法採購關鍵的晶片製造設備,例如荷蘭ASML公司的極紫外光刻機(EUV)。華為的昇騰910晶片是利用中芯國際的7奈米製程製造。儘管中芯國際使用較舊的工具來達成此製程,過程可能昂貴且低效,但仍能供應足夠的晶片給華為,用於建立龐大的半導體叢集。

隨著AI半導體的持續進步,中國企業在缺乏關鍵技術的情況下,能否跟上輝達和台積電的發展,成為一大疑問。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的高級研究分析師Hanna Dohmen指出,中國能否大規模且持續地生產足夠晶片來彌補與輝達的性能差距,是其策略的關鍵制約因素。儘管中國正努力提升半導體製造能力,但由於美國及其盟友對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中國仍處於顯著落後地位。

資料來源:CNBC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