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輝達來台掀缺工海嘯 1111號召產官學共議「人才培育」

台灣科技業缺工議題早已不是新聞,根據1111人力銀行資料庫顯示,6月份AI相關工作職缺數為1.8萬筆,和去年同期相比足足成長15%,各產業陸續導入AI開創最大產值,面對輝達在台將擴大徵才的旋風,未來勢必產生科技人才大遷徙,人才短缺現象只會更加嚴峻。1111人力銀行於2025年7月10日舉辦AI線上論壇,邀請產、官、學三方代表,共同探討「AI人才培育向下扎根」議題。

MODA2 2 1
數發部 副署長黃雅萍

黃雅萍表示,《AI 人才認定指引》將 AI 人才分為三大類型,分別為「研究型 AI 人才」、「開發型 AI 人才」以及「應用型 AI 人才」:

  • 研究型人才:具備 AI 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人數最少,多任職於科技公司。

  • 開發型人才:擅長使用現成工具訓練 AI 模型,例如 AutoML、Python 等。

  • 應用型人才:涵蓋範圍最廣,能運用 AI 工具提升產業生產力,各行各業皆有需求。

該指引預計於 7 月底發布,希望協助企業更清楚識別職缺所需 AI 人才類型,加強產業與人才間的對接。

葛如鈞指出,政府在推動人才多元化與深化方面已有所作為,但仍有精進空間。對於產學之間的落差,他直言:「產學落差是政府無法迴避、必須積極承擔的挑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唯有國家層級的力量與長遠願景,才能真正跟上變化的速度。如何在有限預算中有效縮短學用落差,是政府目前最能著力的方向。」

他也再次強調,無論是推動科技產業、培育人才,或彌合學用之間的斷層,法制基礎都是關鍵起點。「AI 基本法至關重要。政府必須先建立明確的上位法規,否則各部門各自為政,方針與執行不一致,將是極大的浪費。」他呼籲政府單位應跨部會協作,才能推動整體產業與人才的同步成長。

螢幕擷取畫面 2025 07 11 141328
科技立委 葛如鈞
1752133585515
淡江大學AI創智學院院長 李宗翰

談到非本科系是否能跨足 AI 領域,淡江大學 AI 人才培訓中心主任李宗翰指出,AI 是個特別的領域,「沒有特別專長,反而更需要跨域整合能力」,因此課程設計上強調跨領域學習,並依據學生欲考取的證照,提供相對應的課程建議。
此外,淡江 AI 中心也與台北市電腦公會、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合作,推動「訂單式人才培育」:

  • 協助企業訓練 HPC(高效能運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相關技能

  • 強化 AI 即戰力,讓學生與企業端無縫接軌

  • 課程同步開放給合作高中與企業共享,投資未來 AI 生態系

張盈霏指出,許多學生對 AI 的認知仍停留在「會生成圖片或文字」的階段,卻忽略了真正的關鍵——如何下出正確又有感的指令
她強調,只有在清楚思考後輸入明確指令,AI 才能回應貼近需求的內容,進而發揮價值、提升學習效率。

在營隊課程中,學生不只學習如何運用 AI 工具,還透過指令設計結合繪畫、音樂與藝術創作——例如利用 AI 協助風格生成、背景音樂編寫、甚至歌詞填寫,讓 AI 成為創意表達的「共創夥伴」,而非單向使用的工具。

OS 1
台北市立百齡高級中學 校長 張盈霏
Sun Ta Chien 1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科技金融研究所教授、AI人工智慧金融研究中心執行長孫大千

孫大千以數字王國執行董事身分分享,過去製作漫威電影特效時,一個鏡頭、一個景的製作原本需花費5到7天,導入AI後僅需10分鐘完成。他指出,AI轉型最大的挑戰在於「多數人認為AI與自己無關」。台灣在推動AI轉型時,除了人才缺口問題,還需提升大眾接受度與使用意願。

從產業角度來看,最有效的AI應用是將其自然融入工作流程,這同樣適用於教育現場。學生可在基礎專業知識上,搭配AI實現跨領域學習。孫大千以智慧型手機普及為例,鼓勵企業與學界勇敢導入AI,逐步將它融入日常,開創更多可能。

李厚毓指出,國際科技巨頭如輝達尚未在台正式設立總部,卻已積極在供應鏈周邊招募人才,令本地中小企業在人才爭奪戰中面臨巨大壓力與挑戰。應徵者經常質疑中小企業的條件與環境是否能與大企業抗衡,造成挫折感。
他強調,現今企業不僅需要具備AI開發能力的人才,更渴求能靈活運用AI工具、快速應變的跨領域人才。以若美科技為例,專注散熱科技領域,透過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熱分析AI工具,不僅大幅提升團隊效率與產品競爭力,也讓業務代理商能直接與客戶溝通,減少團隊規模、提升溝通效率,展現AI帶來的實質價值與魅力。

S 41099311 e1752131017987
若美科技執行長李厚毓

論壇回顧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