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幣犯罪的「網路迷因」-三個判別式|漫談【主筆室】

科技島主筆/蔡哲明

臺灣詐騙集團近年手法推陳出新也融入了「虛擬幣」,這類詐騙手法利用高額獲利欺騙民眾,初期提供小額獲利,後期再以扣繳保證,最終失去聯繫讓被害人蒙受鉅額損失,這類「網路迷因」的犯罪行徑,仍然可以事先預判避免淪為待宰羔羊。

示意圖:取自123RF

「迷因」一詞源自作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旨在解釋一種當代社會的模仿文化。1995年全球資訊網的成立,網際網路開始出現各種犯罪行為,如今結合虛擬貨幣的詐騙行為儼然成為負面風氣。面對全球規模愈來愈大的虛擬貨幣、去中心化智慧型合約交易平台、NFT等新型態加密貨幣,美國已在著手納管虛擬貨幣,臺灣政府尚無主管機關之前,民眾可先採用以下三個判別式來避免遭到詐騙。

更多新聞:Gmail「幫我寫」-AI替代參與造成人類文字使用退化|漫談【主筆室】

第一、名人投資「假新聞」:

名人聲望始終都是詐騙集團以「假新聞」包裝的常見手法,跨足政治、商業、演藝等名人遭到冒名淪為共犯時有所聞,例如總統蔡英文、國泰金董座蔡宏圖以及藝人黃子佼的虛擬貨幣詐騙,由於名人照片盜圖容易,已經成為不法份子的覬覦目標。幣友為了不致血本無歸,名人動向的多元檢視成為判別依據。

第二、「自動化」交易模式

加密貨幣「自動交易程式」已經成為詐騙路徑的首選方式,利用線上金流當作資金移轉,例如「Bitcoin Profit」和「Immediate Edge」已經成為詐騙平台,並在這類交易程式置入各種按鈕,利用讓你變成億萬富翁吸引瀏覽。鄉民點擊留下個人或者交易資料,自動化帶入金流的方式必須格外謹慎。

第三、「一站式」網頁

這類網頁會用「一站式」的設計為主,通常搭配新聞圖片作為噱頭,例如臉書充斥詐騙購物,甚至出現聊天機器人模式,藉此跟你線上攀談引導進入虛擬結帳頁面。網友可以透過線上資源來做檢測,像是SCAMADVISER一鍵就讓詐騙網站無所遁形。   

虛擬幣犯罪的「網路迷因」在於被害者的警覺性過低,由於採用虛擬貨幣的線上交易就更容易淪為詐騙目標,只要掌握名人動向的多元檢視、取消自動化帶入金流習慣、檢測一站式網頁真偽,就能避免淪為詐騙集團的下手目標。

瀏覽 1,573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