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 的 6 大致命缺陷,泡沫化後有多少會留存?

0

圖文/區塊客 果殼 Mr.Shell

我認為當這次 NFT 泡沫破滅時,會遠比 2017 年末發生的 ICO 泡沫更慘烈。

ICO 是讓人人可以發行代幣(Token),而 NFT 是讓人人可以發行數位資產,很多人開始擔心,那麼 ICO 過去發生的泡沫時間,是否會重演在這波 NFT 熱潮上?

我認為「會」。經過實際分析、投資、體驗後,我認為不只會重演,而且泡沫可能更大,當這波加密貨幣市場牛市結束,NFT 相關的泡沫及價格修正估計也會很驚人。

這篇文是在一片大好喊進時的警示文,我整理 NFT 最致命的六大理由,根據不同領域來逐一分析:

元宇宙:能夠留下來的才有價值

元宇宙尚在早期階段,多虧了臉書推波助瀾,我們頓時發現,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去中心化虛擬環境,離我們有多近,彷彿人造的虛擬世界已在眼前。但實際上,我們仍在元宇宙的極早期階段,只是有一塊已經率先被人們認為是元宇宙概念股 ——「虛擬世界」,還有「虛擬土地」。

首先,我認為加密貨幣及 NFT 將是未來元宇宙裡重要的基礎,元宇宙的貨幣會是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而不會是法幣,元宇宙大家的資產,會是以 NFT 的形式被創造及持有。

不過現在紅的,不代表它未來兩年會留下來。

我們尚在摸索怎樣的新世界適合成為元宇宙、Web 3.0,我們需要怎樣的「元宇宙」?是中心化的(例如未來臉書打造的新宇宙)、還是去中心化的(例如建構在區塊鏈公鏈,不依賴任何網路巨頭,由區塊鏈協議及去中心化組織治理)。我也不知道,但我很確定,目前 The Sandbox 以及 Decentraland 並沒有絕對的優勢,因此,我也決定把今年初買的虛擬土地通通售出。

馬斯克也發文並留言認為,Web3 現階段更傾向於行銷話術而非現實:

我並不是在暗示 web3 是真實的,現在看來更多的是營銷流行語而不是現實。只想知道 10 年、20 年或 30 年後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1 1

當現在世人很 FOMO 地砸了一大筆錢在買虛擬世界中的虛擬土地,代表你在賭未來元宇宙裡會建構在他們之上,身為長線投資人,我不會做這種賭注。

99% NFT 項目:供給量很可能無限

既然遲早要當包租公,何不現在開始?

然而,太多虛擬世界項目起手是賣虛擬土地、虛擬遊艇、通證、遊戲角色,但真的能夠留下來進入 Metaverse 宇宙的,可能沒有幾個,更何況,這些 NFT 供給量是無限的。

比特幣的 2100 萬枚供給量,不依賴人的承諾,而包括虛擬土地、GameFi 以及市面上超過 90% 的項目,通常沒有 NFT 供給量限制,而是項目方「承諾限量」。

虛擬土地在 The Sandbox 裡名叫「LAND」,自發行以來,LAND 總量一直固定維持在 166,464 的數量。當中約 74% 用作出售。
Bored Ape 系列也號稱是 10,000 個 NFT,但因為太紅了,廠商捧著鈔票來,因此再開更新系列,更多「10,000 個 NFT」。

遊戲規則可改,LAND 總量可以因項目方的需求而改變,數位頭像可以再開系列,因此投資這種 NFT,本質上還是「博傻遊戲」,因為土地拍賣、盲盒拍賣、新花樣可以源源不斷地出現。

2 1

身為律師我知道,人的承諾很廉價,被寫在安全的區塊鏈上,其稀缺性才是被確保的。

大多數 NFT,不存在稀缺性。

數位頭像:你買的 NFT 與科技投資無關

ICO,其中一項特別之處,是讓科技投資變成人人有機會。你可以早期參與一項區塊鏈技術,並且若他打入早期採用市場,你可以代幣的形式分享到高成長的紅利。

過去只有創投、天使投資人跟大型機構有機會參與科技投資,一般散戶只能買上市股票,例如特斯拉,你無法參與到馬斯克早期創業草創階段。

ICO 為何可能有 1000 倍的超高報酬?因為他符合早期科技採用曲線,當科技被早期 5% 使用者採用,ICO 代幣的市場價值會彰顯出爆炸性成長,並獎勵(例如:空投)早期使用者,這是早期創投在做的高風險股權投資。

ICO 賦予了散戶參與科技投資的機會,而很多人以為投資 NFT 也是。

別傻了,你只是在買周邊商品而已。

買 NFT 數位頭像這件事,跟科技投資一點關係也沒有,你投資一個 NFT 數位頭像項目,其實就是在買產品,一堆知名品牌套上 NFT 外衣的周邊商品。

1 YqeN0gAYCzYXWovI 8eEaA
村上隆 X RTFKT 盲盒

NFT 背後是數位創作、品牌光環、社群炒作,跟投資一個早期科技基本上無關。舉例來說,波場協議(Tron)如今每天處理高達 100 億美金以上的轉帳交易,鏈上資產超過 500 億美元,達到與支付寶(Paypal)類似的商業服務與規模,而長期持有 TRON 代幣的人,就像早期投資支付寶、Paypal 公司股權,將獲得豐沛收益,就像我在 《尋找黑天鵝》一書強調的,這是屬於新時代散戶的機會。

不諱言,仍然很多不錯的 NFT 投資標的,但請不要幻想自己在參與一項早期科技投資,10,000 顆數位頭像不會帶來什麼大眾採用,就是在 5,000 人中不停轉手,例如最新的 Adidas 推出聯名系列 NFT—— 「Into The Metaverse」,一個「號稱」限量三萬個的穿衣服數位人像以及通行證,持有者可以使用這個代幣取得 The Sandbox 遊戲內的特殊服裝以及兌換獨家的實體商品,引來無數想像空間,不過就像前面說的,你買 Adidas「Into The Metaverse」NFT,就像是在買一個品牌周邊商品,並且賭未來元宇宙裡面沒有比 The Sandbox 更強的對手。

1 dsYKM8q002kRQc8NnXjoPA

轉手賺到錢很好,不過就像是炒作 Jordan 鞋,我認為買 NFT,在 90% 的場域裡不屬於早期科技投資,也不能一竿子打翻全部,在我的高標準下,符合科技投資的 NFT 仍然存在,但不算多。域名是一種網路元生的早期數位資產,NFT 域名,可能是未來元宇宙最有價值的數位資產,也更可能標章未來一個人的數位身分。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只在意那些追不完的數位頭像。

加密藝術:人人都可以,而且門檻更低

NFT 出圈的情形,比加密貨幣更熱絡,各行各業都可以參與 NFT。

我算是很早期就親自實驗,發行律師諮詢 NFT、還有數位藝術品的 KOL 之一,也協助過不少團隊,也發現到 NFT 門檻真的很低,比過去 ICO 更低。

小吃店可以發、Youtuber 可以發、不分國界、知名度的藝術家都可以參與,任何數位媒介的產物都可以發,這是 NFT 的魅力之一,人人有機會,打破地域限制,這裡的買賣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銀貨兩訖、藝術品本身能不能升值,看收藏者的眼光。

藝術領域,是我這一年越陷越深的地方,一切都還很新,很原始、很叢林,也是我覺得充滿機會的地方,但我預估這波 NFT 牛市過後,最後會留下來的東西不多,你必須睜大眼睛挑選。

我認為這個問題不大,反正透過市場機制,好的藝術品、收藏品會被市場看見。

不好的東西,就像過去一樣,不論你用實體發行還是數位發行,賣不動。好的藝術投資人,可以在其中找到黃金。

NFT 賣什麼?花大錢買承諾?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認同我一直提倡的重要觀念:買 NFT 藝術品,現階段最能夠精確傳達的,是買到 ——「數位資產冠名權」,不一定買到數位創作的所有權。

擁有記載著數位資料的「數位資產」是一回事,不代表買方也購買到 NFT 藝術品的所有權。

這其實是一場信任遊戲,買家買到藝術家的簽名,以及含有圖檔連結的智能合約紀錄,買家可以公告周知炫耀說:「我買到 XX 知名畫家的 NFT 藝術品啦!」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場遊戲的前提在於,這名畫家不會將同一幅數位藝術品重發一次 NFT。

區塊鏈無法保證發行方不會有「雙花」行為(也就是同一版數位創作重複發行),你只能祈禱發行人不會重複發行砸爛作品的市場價格。

現在的解決方案是,特定中心化發行平台跟作者簽署一個「書面法律合約」(注意,不是智能合約),然後作者承諾不會有雙花行為。

你願不願意花大錢,買一個冠名權,以及作者的口頭承諾?

NFT 著作權問題仍無解

很多人還不願意相信,買 NFT 藝術品後,除了炫耀,身分表彰,其餘你不會取得任何著作權(版權),例如典型的疑問:圖像本身能不能商業使用?

其實這個問題跟你買實體畫作類似,買 NFT 不等於買到創作者的著作財產權,要看創作人有無著作權授權。

若有,要看你的使用行為是否落於著作人的授權範圍;若沒有事前授權,則可能侵權,要注意是否構成合理使用。

現在市面上多數 NFT 項目,越是大牌的品牌聯名,著作權本身不是沒有授權條款,就是極端嚴苛。白話文來說,你買了 NFT,但除了換大頭貼,拿手機跟別人炫耀外,你根本不會取得著作財產權的授權,結果是花大錢,結果動輒有著作權侵權疑慮。

進行商業使用?辦展覽?出版 NFT 圖冊?都可能侵權。

泡沫後,有多少會留存?
目前 NFT 市場屬於野蠻生長、百花齊放的狀態,其實跟 2017 年 ICO(虛擬代幣發行)熱潮非常類似,每天都有號稱新的願景跟團隊項目出來發幣(或 NFT ),不過熱潮過後,真的能夠剩下來的不到 5%。

現在 NFT 同樣處於這個早期階段,有出版社最近來邀稿,請我撰寫一本 NFT 專書,我拒絕了,理由是,專書寫完時,可能大部分的東西都消失了。

2017 年的關鍵詞是 ICO,2021 年的就是 NFT。

今年是加密貨幣及 NFT 破繭而出的關鍵一年,加密貨幣上,是企業採用、機構加入以及洗錢防制落實的一年。NFT 市場仍然屬於早期階段,過度投資,以及過多項目湧入的狀況很明顯,機會之門正在關閉。

ICO 留下的,除了泡沫外,更重要的是留下區塊鏈世界的基礎建設。

NFT 裡面當然也有泡沫,而且可能更大 ,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睜大眼睛,能夠在未來兩年能夠留下的,將成為未來元宇宙的基礎建設,剩下的,都會成為第一把 NFT 之火的灰燼。

本文由 區塊客 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瀏覽 1,809 次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