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價值,區塊鏈的一些思考

圖片來源:freepik

文/CYL

區塊鏈的應用不只是 De-fi,基本上可以把需要用到信任的行業都革新一次

區塊鏈可以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行業中,包括能源、金融、遊戲、雲計算等,是如蒸汽機一般,一種以技術推動的典範移轉。

比如 De-fi,可以視為去除金融行業中的中介商,以絕對的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的模式。挖礦(POW)可以視為把過剩的電力資源通過運算,以貨幣存儲的一種形式。Game-fi 的本質其實還是遊戲本身,但所謂的fi其實就是讓玩家能夠分享遊戲的收益(在免費的遊戲或是互聯網產品中,使用者本身就是一種產品,而 game-fi 則讓玩家從被榨取資源的產品,變成有機會共享遊戲收益的參與者),這背後的實現就應用了 NFT 的技術。

而最近我還看到了區塊鏈的 credit score 打分平台 ( spectral.finance ),讓 De-fi 的使用者可以通過連結錢包(如 metamask),創造一個不可竄改的 credit score ( NFC, Non-fungible credit score ),而這則是類似 FICO 或是聯徵中心的工作。類似的應用還會有很多,基本上可以把需要用到信任的行業都革新一次。

區塊鏈帶來的絕對信任,也會推動組織協作的革新

除了在各種行業中的應用,區塊鏈技術帶來的信任模式的轉變,也在推動著組織架構的革新。在達成共識的過程中,出現了精英主義、代議式民主等思考(跟當前的政治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會想參與日常治理),所以其實區塊鏈的技術可以視為一種新的治理方式。但如何妥善的運用權力,經營與激勵系統,我認為一切都還在實驗階段。以後如果有更多心得也許可以寫篇文章談談。

鏈上數據是不可竄改、公開透明的,但並不能解決所有信任問題,因為鏈下的現實生活將永遠存在

區塊鏈試圖解決信任問題的底層邏輯:公平。我們相信這個合約/遊戲規則,因為我知道代碼背後是一個公平的機制。當然,齊頭式平等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平等,因為就算起點相同,隨著時間演進,也很容易因為資源稟賦差異,形成柏拉圖分布(其實就是80/20法則)。但至少公平的機制給了參與者清晰的規則。區塊鏈並不是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被寫入智能合約裡的信息代表著絕對的信任,但這個信任只有在發布了以後才會被寫入鏈上的系統中。形成信任的邏輯以及背後的動機,更多還是在鏈下形成。
而一切鏈下的互動還是會有人為的組織存在並且干預。就像鏈遊還是由很多傳統遊戲工作室推動,ETH 的基金會也是個 centralized 組織。因此,即便各種 De-centralized app/organization 在未來持續會是個熱門的話題,但中心化組織加上區塊鏈帶來的加強版信任,配合高效的治理體系,應該還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流。

BTC 更重視隱私與轉帳交易,ETH 則更重視契約精神

從 Bitcoin 的分布式帳本到 ETH 的智能合約,很多人說是區塊鏈 1.0 到 2.0 時代,但我覺得這兩者其實都是區塊鏈的不同應用。

BTC 更重視匿名性與轉帳,因此選擇了 transaction based ledger(每筆交易都是匿名且獨立的,無法獲取一個人的帳戶餘額)。而 ETH 則更重視契約精神,包含合約帳號以及外部帳號,因此選擇了 account-based ledger(引入傳統金融領域中,帳戶的概念),也更符合當前商業的應用場景。

於此之外,ETH 則帶著 BTC 的痛點/問題,以智能合約 +POS 機制 +layer 2 (and more to come),往前探索了一步。如果說 BTC 解決了跨境轉帳需要支付高昂手續費的議題,智能合約則解決了很多跨境的合約執行議題(凡是可以寫入合約的,都可以被強制執行)。

區塊鏈+隱私計算將推動數據應用領域的革新

隱私計算與區塊鏈結合,會帶來數據應用上的大幅躍進。區塊鏈本質上就是個由很多數據塊組成的資料庫,不同鏈之間彼此並不相容(現實生活中不同的數據庫架構也並不相容),當然也不可竄改。而有了隱私計算,則可以把鏈上的數據,以加密的方式進行運算,並且在不犧牲數據隱私的情況下,得到商業領域的應用成果。

兩者結合後,既滿足了數據不可竄改的特性,也符合了數據擁有者對隱私的需求。在隱私計算領域,聯邦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例如,已經有銀行與電商以 Multi-party computation ( MPC ) 的模式,在不犧牲消費者個人隱私的狀況下,針對在電商活躍但信用卡不活躍的客戶,推送 bundle offer。而隱私計算加上了區塊鏈以後,可以應用的領域更為寬廣。比如針對宮廟的捐款問題,捐款者希望匿名捐款,但又希望當有人詢問的時候可以提出捐款證明。又或是疫苗接種者不想透露接種了哪支疫苗,但又想證明自己已經接種了。是一種不揭露計算過程,但又可以對答案的機制。

元宇宙被過度追捧,終究要回到產品本質;能走多遠,端看技術革新能創造多少額外價值

如果少了區塊鏈、NFT、game-fi、加密貨幣,元宇宙其實就是一款大型的線上遊戲/類似於 IG 的社交平台。與區塊鏈結合,讓當前的虛擬世界多了可以自由流通的貨幣、可以自己創造/定義的身分、以及擁有自己數據的可能。光是這些就比起只有 AR/VR 的社交平台,有更多的應用場景與想像空間。或是更簡單粗暴來看,因為有 NFT、加密貨幣的應用,能創造更多虛擬世界裡的 GDP。

Decentraland 上可以開演唱會,一塊虛擬土地可以賣出天價。我認為不外乎就是流量。試想,好幾年前楓之谷在墮落城市的下水道入口,給你放一個攤位賣疫苗保險,這攤位前面每天來去的 TA、人流都很值錢,也可以馬上變現。還可以賺一波媒體聲浪,何樂而不為。

我認為 Facebook 更名為 Meta 只是平面信息的社交時代流量見頂,骨子裡 Facebook 還是一個想通過社交變現的公司。因此,meta 在收購 IG/Whatsapp 各種社交媒體,但已很難再挖掘更多用戶注意力的時候,終究得開始尋找下一個流量入口。

Vitalik Buterin 是未來會寫入歷史的重要靈魂人物

V 神,ETH 發明者,之所以是 V 神,我想不只有他領先時代、卓絕眾人的思考,還有他的持續進步的、以及願意與大家分享的心態。從智能合約設計、推動權益證明、到靈魂綁定的應用,光憑這些成就與手中的 ETH,他其實大可財富自由退隱江湖,但他始終不滿於現狀,以一種使命感的精神持續推陳出新。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很重要的精神:開放、進步、樂觀。很像羅胖在某一年的跨年演講中所說的,我輩中人,當直面挑戰,躬身入局。

七字箴言:區塊鏈未來可期

就像當初網際網路出現一樣,區塊鏈非常難用、也沒人講得清楚這到底是啥,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應用案例出現,區塊鏈會不斷的破圈。
當前,之所以還沒廣泛普及,我認為是缺少足夠的使用動機(現在的很多體系只是貴,信任成本高昂,但並沒有不能用)。未來,區塊鏈領域還會有更多的泡沫,但有泡沫都是好的,代表獲得更多的關注,而一旦泡沫破了,真正能留下來的人就能引領下一個時代。

未來可期,共勉之。

Reference

區塊鏈商戰 ( BLOCKCHAIN WARS : The Future of Big Tech Monopolies and the Blockchain Internet )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肖臻 Youtube 公開課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肖臻 — YouTube)
乙太坊基金會 ( Ethereum — YouTube)
Tokeninsight Cryptoassets Research & Rating Reports (tokeninsight.com)
BlockBeats — 专业的区块链研究机构与资讯平台 (theblockbeats.info)

本文由 CYL 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瀏覽 1,264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